全校最辛苦的一班人

发布时间:2004-06-14来源:


    编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管理系在2000年开办了第一个双联班,由城市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办,当时从全校选拔了22名同学进入该班学习。今年这22名同学毕业了。作为双联班的第一批毕业生,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记者走近了他们,和他们做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我变得游刃有余
    
    范志杰是那种很有号召力的人,所以,记者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了。范志杰是浙江海宁人,当时是从城市学院的药学系被挑选到这个双联班的。从药学专业转到管理专业,这个跳跃算是很大了。范志杰告诉记者:“一方面是2000年时电子商务很火爆,另一个原因就是双联班上对语言的锤炼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比拟的。”毕业临近,范志杰他们谈起找工作来底气都是很足的:“我们有浙大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两张文凭,而且英语非常过硬,所以找工作要比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容易多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协议已经签订,第二个选择是出国。双联班上有很多同学都选择出国,但是小范告诉我,他会先工作一两年,积累一点实际经验再出去。他选择的国家将是英国或者澳大利亚,“因为这两个地方比较好申请”。范志杰说:“在语言交流和适应当地风俗习惯上,我想是没问题的,至少我对自己的口语还是很放心的。”谈起三年半的学习,范志杰说真是很累,但也很扎实,感觉上几乎天天都在学习。
      
    “我们一周有39节课呢!”他笑着说,“全英文授课,不集中精神是肯定跟不上的,我们可以说是全校最辛苦的一班人了。”记者问他,就读双联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范志杰想了想说:“许多原本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我都学到了,这些都是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它让我变得游刃有余,充满自信。”
    
    “中英文”女孩
    
    尽管管理学院的张老师和我说,双联班上的同学都习惯用英语来交流,经常一句中文夹杂着英文单词,因为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英语。但是,见到唐霞,我还是很意外。我感觉只有那种和西方文化相当接近的地方的人才会表现得如此——在一句中文中掺入英语而且还那么顺溜,让人听得那么舒服,而不像有些人是在故意装酷。唐霞说:“我是从金融专业转到双联班的,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比起以前金融班上的同学,我觉得区别还是很大的,感觉上我们的知识面要广很多,也新很多。”唐霞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她说她看到她以前同学的教科书都很老,有些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而双联班上用的教科书则很新,许多都是2004年新编订的,而且一门课会有好几本教科书。唐霞去年过年的时候去了一趟澳大利亚,在那里她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她告诉我:“一起去澳大利亚交流学习的,还有很多其他高校的同学。在那里,我们要做一个英语演讲,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做全英文的演讲,但是我不是,这种演讲我们班上经常搞,所以很熟练了。我当时一讲完,那边的老师就走过来和我说,你肯定不是第一回做英文演讲。”唐霞看上了悉尼大学,并且马上就要过去了。其实,她在那边也很抢手,前不久,澳大利亚8所五星级大学之一的莫纳什大学去上海组织面试,结果唐霞当场就收到了该校的offer,“因为去年去澳大利亚,没有参观这所学校,所以我还是打算去悉尼大学,我对悉尼大学的印象非常好。”唐霞还和上海的一家日资银行签了约,要去实习一段时间。“出国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先找个地方体验一下,这家日资银行只招一个实习生,而且还要签约的,我觉得比较正规。”别看她说得轻描淡写,却蕴藏着不一般的实力。
    
    挑有奖学金的学校
    
    赵丽丽的眼圈黑黑的,是这两天忙着准备考试给闹的。自从挑了双联班,黑眼圈是经常的事情,“老是看着别班的同学去哪里哪里玩,心中就特别羡慕,我们好像总是在忙作业、忙课题,毕竟要在同样的时间里拿到两张文凭,不累点怎么行呢。”不过,赵丽丽一会就开心起来了:“不过也有其他班同学羡慕我们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老师都是全校最好的,而且我们班人少,有时学校请来很有名的教授,却只给我们上课,让其他班同学眼红得很,哈哈。”赵丽丽和班上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她没选择澳大利亚或英国,而是打算去荷兰。说起理由却很简单,“因为英国太贵了,而且好像澳大利亚第一年是没有奖学金的,而我选的荷兰屯特大学如果申请成功的话是国家发给奖学金的,一年6000欧元,这样的话就比较划算了。”“不过很难申请到的,这所学校整个欧洲排名第七,只有硕士和博士点,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但你只要申请到,不管怎样荷兰政府就每年发你6000欧元,所以我很心动。但是,据说这个学校也很难毕业,卡得很严,哈哈。”因为,屯特大学只有夏季招生,所以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春天。在这期间,赵丽丽已经选好了一家宁波的外贸公司,她是宁波人,第一选择是回宁波。“有可能工作很舒心就不出国了。但是也不一定,学了那么多不出去怎么甘心呢?我还是希望出去闯一闯的。”
    
    等待着最后敲定
    
    摆在卢菲菲面前有好多路,她现在最难的就是如何下决心,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采访的时候,她很犹豫,因为何去何从,真的很难。当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工作而烦恼的时候,卢菲菲却在为有太多的选择机会而伤脑筋。英国Durham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来了,如果要去的话,今年10月份就要动身,签证正在办理中;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已经通过了,目前正在政审中,如果一切顺利,上班就在眼前;和一家单位的洽谈也在进行中,那边正催着她做决定,签约……卢菲菲说:“这三条路对我来讲都是很好的,而且家里也没有明确表示哪个不行,这才让我头疼,而且不能再拖了,要赶快做决定,这两天我头都想破了。”卢菲菲很能干,这些工作都是她自己找来的,特别是申请英国Durham大学,她没有通过中介,而是直接通过E-mail和校方进行联系。“首先选择学校,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就下载申请表格,发邮件和他们联系,寄去相关材料,一切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通过中介,省下了不少钱呢!”其实,卢菲菲还准备了挺长时间的考研,后来因为双联班的课程太紧张,而且很多考试都是澳大利亚的全球统考,时间上可能无法调整,所以放弃了。不然的话,她又将多一项选择,就会更头疼了。采访结束的时候,卢菲菲对我说:“我要赶快做决定了,时间已经挺紧了,有那么多机会也不容易的,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其实,里面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要说可惜,说真的,全都是很好的机会,放弃哪个可能都挺可惜的呢!”
    
    (本报记者 朱杨健) 20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