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认证大限将至 近千家药厂面临淘汰

发布时间:2004-06-15来源: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我国在1999年就开始制定了分剂型、分步骤限期强制性GMP认证的计划。GMP认证对于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来说,犹如一道生死令始终悬于头上,现在这道生死令终于要落下了。今年7月1日是GMP认证的最后限期,未能实现认证的企业将全面停产。这些未能通过认证的药厂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面对巨额认证门槛,进入还是退出,如何进入,这是中小药厂不得不认真思量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药品制剂和原料生产企业一共5082家。到7月1日,累计将有2000家左右的企业还达不到GMP认证标准。因为最近认证比较集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凡是已备案并申请GMP的企业,认证工作可延续到年底,到时可能还会有1000家企业通过认证。预计全部GMP认证后,约有将近1000家企业不能达到认证标准,它们将面临全面停产的危险。
    
    根据公开的资料,GMP有80多项认证规则,200多条检查项目,包含软件、硬件、管理等,是项复杂并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仅厂房改造一项,就要花费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的费用。在GMP认证压力下,一些发展势头不错而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申请GMP认证,意味着企业必须投入数以千万计的巨额资金,新品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就要受到很大冲击;不申请GMP认证,7月1日就是企业与医药市场告别之时。
    
    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素质会得到全面提升,确保了药品的质量,是提高我国药品国际竞争力的治本之举。但有关人士也认为,在进行GMP认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规范生产质量管理的同时,有关部门更要提前做好近千家出局企业的产业引导工作,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事。首先,近千家中小企业牵涉到数十万人的就业、生存问题。其次,强制性关闭大批企业既造成了投资的浪费,制成品的滞库,又会造成一批银行呆账。第三,停产企业的闲置设备将成为制售假药者的追逐目标。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在GMP认证过程中,要寓引于整,积极进行药品产业链的重组工作,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关停并转的分类指导作用。一是对于拿不出巨额资金投入改造,没有可在市场上立足的产品,管理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要坚决关闭停产。二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特色药企,要鼓励实力雄厚的药企集团进行并购重组。三是对于一些产品档次低、趋于饱和,“不过GMP是等死,过GMP是找死”的企业,要及早引导其另谋出路。
    
    此外,为了通过认证,各个企业都改建、新建厂房,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厂房多而利用率不高的尴尬局面,导致大量资产闲置。据有关方面统计,认证后药厂的生产能力将在2001年的基础上扩大了两倍,而市场消费能力却增长有限,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将约有5成左右的企业和设备闲置。大量资产的闲置会制约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对此,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应进行战略联合,共建GMP厂房,达到生产资源共享,从而把更多资金放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
    
    (龚震) 200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