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闭上眼睛,如果混淆语言,你会以为台上的外籍数学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老师,而台下的年轻学生可能是些国外学生——昨天晚上,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邀请的10位外籍数学家和浙江大学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只见所有外国数学家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全是苦口婆心地用一个调子:告诉你,只有苦读书,多读书,喜欢读书,你才会成功;而台下满满一堂的浙江大学学生,一个接一个操着一口流利英语不停地问:有什么最省心的办法,可以学好数学,和你们一样成名成家?自信和欲望毫不掩饰。
昨晚交流的题目是《Why math?Ask masters.》,原定一小时15分钟。但结束时记者发现时间过了两小时。白天已经作了一天专业讲座的数十位外籍数学家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学生的提问并仔细回答,毫无倦意。原以为这些在国际数学界研究最前沿数学问题的教授们院士们,会和浙大学生的交流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出现冷场。但,这个猜想错了。昨晚的气氛,出乎意料地没有因为大师的高深,更没有因为全用英语,而有丝毫障碍。
学生的提问,听来有实有虚。实的是,如何寻找好的数学书?如何研究做得好做得快?如何找到最优秀的数学参考资料?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数了一下,学生几十个问题至少一半提得很专业。
但是,所有的外籍数学大师,无论是哈佛大学的哈佛院院长B.GROSS,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教授G.LUSTZIG,或剑桥大学的教授J.COATES,总之,话筒从一个个教授手上传过,每个人都要回答一个学生的同一个问题,答案几乎大同小异:多读书,尽可能地读所有书,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
记者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尹茜同学,这些回答你们不是以前也听过吗?她和她的同学都说是。以为武林高手来了,有秘诀可以传授,看来做学问就是要老老实实。
学生们看来很想把所有问题都在这难得的数学盛会中,一网打尽。他们问这些数学大师关于数学和个人兴趣、数学和赚钱、数学和哲学的关系等。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刘克峰教授到浙江大学工作快两年了,感觉是低年级学生敢问。哈佛大学哈佛学院院长B.GROSS在结束交流时对记者说:中国学生非常好,问的问题比哈佛学生还要OPEN(开放)。
(本报实习生周娜 本报通讯员党颖本报记者章清) 200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