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大四的学生,我有幸在2003年7月29日至12月3日,与其他四位同学一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学习交流。
在此次交流中,我就读于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总共修了四门课程——水化学、工业污水处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环境微生物学。
虽然只有四门课,我还是感觉到压力不小。这种压力并不完全是语言上的问题,主要是每门课都有很多的家庭作业、实验、课程设计、小测验,而且每个实验报告都要求20页左右,这好像比国内的课程负担要重得多。
而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来说,压力就更大了,因为他们一般都要选修6~7门课,我听一些学生说他们从学期一开始到期末,都忙于应付各门课的家庭作业、实验、课程设计、小测验,直到最后的期末考试,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不过,我倒认为这样的教学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期末,我参加了三门课的考试,感觉考试题目很贴近实际。比如,考试题目是“把你自己想像成某某公司的一名环境工程师,然后出现了某些问题,要求你来解决”。我觉得这种类型的考试题目比起以前作过的一些纯计算的题目更有意义,这对于训练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加坡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模样的人拿着一个罐子向你要钱,这些都是经授权的募捐活动。我也参加过一次,活动一直从早上7点左右持续到晚上9点多,虽然很累,但是当看着募捐来的两大罐子硬币时,很有成就感。在募捐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新加坡人都很友善,还有一些甚至捐出身边的所有硬币,着实让我感动。
(浙大环境工程2000级顾荷炎)本报记者 沈伟红 整理 200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