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分子边缘距癌周1厘米

发布时间:2004-09-02来源:


    我国学者日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分子边界概念,并以精确定量基因的表达为肝癌分子边界进行了准确定位,研究发现,癌周肝组织内存在的分子边缘位于癌周1厘米处,安全的手术切缘为距离癌肿1厘米处。主持这一研究工作的是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杜智教授。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指导肝癌手术的切除范围和评估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来自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已经跃居第一位,达到134.5/10万;同时我国又是肝癌的高发区,发病率位列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肝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治疗难度大,疗效不明显,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目前针对肝癌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手术切除仍然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选择。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肿瘤越小,术后5年生存率越高。
    
    据了解,目前困扰肝癌外科手术的一个主要难题是仅凭手术中的肉眼观察尚无法准确判断肝癌组织是否已经被全部切除。如果不能全部切除的话,必将引起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但是,如果切除肝脏组织过多的话,又将影响到肝脏的功能,因此医学界迫切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指导肝癌外科。有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多阶段进行的复杂过程,要了解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综合分析肿瘤发生过程中大量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人员在肝癌分子边界的实验研究中,应用抑制性削减杂交、基因芯片等技术,成功地构建了肝癌差异高表达基因文库,并挑选125个克隆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获得83个基因及其相关信息。应用RT-PCR技术对10个肝癌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检测,分析显示在肝癌周围组织中存在分子边界。他们采用寡聚核苷酸芯片和组织芯片检测了相关基因和蛋白,以AFP基因为例,构建了竞争性RT-PCR检测方法,以精确定量基因的表达对肝癌分子边界进行了准确定位。
    
    在临床研究方面,他们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生存预后的关系和肝癌组织中多个肝癌相关基因表达与生存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肝癌分子边界的存在:癌周肝组织内存在的分子边缘位于癌周1厘米处,安全的手术切缘为距离癌肿1厘米处。在临床应用中,外科医生根据肝癌分子边界设计并应用术中超声引导、切缘冷冻等方法,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肝脏的同时,提高了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局部复发。
    
    (晓峰 刘道安)200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