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中国的企业家当前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我敢说,80%的民营企业家都会异口同声:是企业人才资源的严重短缺!”昨天上午在杭开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发言道出了与会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及90多所国内外大学教授共同关心的话题——应用型创新人才究竟该怎样培养?
我科技竞争力中等偏下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谈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知识积累型的教育模式,对目前我国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起了很大制约作用。《世界竞争力2003年度报告》对51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成就作了评价,把能否为经济竞争提供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指标。而从整体评价看,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51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计划经济仍制导高校教育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迹,但政府主导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在高等教育中仍起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目前高校的管理层和教师,也大多是在精英高等教育背景中成长的,急需更新观念,尝试新机制,加大改革力度。
“香港理工”可以一学
香港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庆忠讲述了香港高校的一些尝试。他说,在香港理工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配有独立的顾问委员会,邀请同行业的知名人士把脉,每隔几年就要参与院系及课程的设计和改进。在强调让学习富有趣味的思路下,经常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开展各类参与式、体验式的学科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比如在香港理工大学,有个“七天六夜体验计划”多年运行非常成功,参与计划的学生3天之内要组织一场有400人参加的毕业典礼,每40人组成的团队要在一天24小时内寻找到1000份不同的礼物送到1000名孤单老人的家中,而此前他们身上不能带一角钱。而学校还建有功能各异的“学习工厂”,以灵活与市场接轨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在校的个人能力的修养。还有该校每年都设计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活动,如每年有五六十个团队(每个团队约四五人组成)参加创业擂台赛,已经持续了6年,鼓励学生开发出新产品到市场上卖,现在回头来看,很多参与过这比赛的学生在国际上获得了发明奖,当年学生的参赛作品至今还在市场上销售,效果非常好。
城市学院初显成效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是浙江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承办方为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城市学院院长鲁世杰从独立学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重点作了阐述。浙大城市学院到明天刚好是建校5周年。5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独立学院的新型机制使得该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植入了面向市场的“基因”,按照浙江省及杭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确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进得来,出得去,用得上”。到今年,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两届共1780名本科毕业生,去年首届421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6%,英语、土木工程、药学等专业达100%。今年1358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仍达到94.8%,近50名毕业生考取或保送浙大、北大、复旦、美国纽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鲁院长认为,城院的学生在与同类院校甚至重点大学的同台竞争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专业基础好、综合能力强、就业质量高。
(本报通讯员 徐波 本报记者 王慧华) 200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