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杭州出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穿越内蒙古的骑车旅程,全程3700公里。
围坐在浙大如茵的草地上,回顾不久前结束的绿色北疆之旅,一时间大家竟有些失语。
两个月前的那一天,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奔驰,大家第一次来到祖国的最北边——漠河。远离江南的锦绣,超脱城市的喧嚣,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景。粗犷的塞北,透露出另类的美。
北极村,是此行的出发地。
轻松穿行白桦林
第三天凌晨4点,队员们早早就骑上了国道。前一天的充分准备利于大家尽快上路,毕竟一天骑行150公里的速度不是玩的。
北方的天亮得特别早,望着慢慢升上天空的红日,每个队员都似乎充满了力量,速度始终保持在20公里/小时。出于兴奋和激动,队员“暗香”总是冲在第一个。
沿路的白桦林,让大家的心情格外明朗。偶尔,还能在不远处看到一些小动物。路边紫色的小花,仿佛在欢迎他们的来到。年轻的人儿,终于踏上了属于他们自己梦想的“北疆之路”。
由于策划者在策划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第一天的行程,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虽然目的地的海拔比出发点低,但是策划者忽视了其中的阿龙山。原本以为一路下坡的队员们,不得不耗费体力,辛苦地骑了一回山路。据说,这座山是当地海拔最高的一座。
一望无际大草原
接下来的几天,白桦林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呼伦贝尔大草原,就在骑车途中与大家见面了。
在草原上骑行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缓缓的草坡,就像绵绵起伏的波浪。明明是上坡,可给人的视觉感受偏偏像是在下坡。这种视觉差异,让队员们心理上感觉不到疲惫。但连续两天的踩坡,疲惫却切切实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鲜感渐渐消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开始考验大家的意志。此时,原本想象中美丽的草原风景,也因为环境保护欠佳而时有时无,取代的是片片黄沙。
车队里,出现了轻微的抱怨。有的队员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来这里,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活动。作为组织者之一的“农民”,开始担当起“慰问员”的角色,安抚大家烦躁的情绪。行程还在继续……
一个也不能少
十来天后,队员们向当地人了解路况,得到的信息却是众说纷纭。这让大家感觉有些前途未卜。正当大家忐忑不安地筹划明天的路程时,队伍里出现了四个“逃兵”。他们趁夜离开大部队,提前去了下一站——扎兰屯。
得知他们的去向后,为了确保安全,队长临时决定全队立刻乘火车赶去。
见面的气氛是尴尬的。“咳,今天是我的生日,你们怎么能走呢?”“农民”开口了。小镇上的一顿好饭,让不愉快的气氛消失得无影无踪。彼此的宽容和理解,坚定了大家这次行程的信念。
组织者适时地对此次旅程作了新的调整:放慢了行程速度,同时增加了游玩的机会。此后的行程,大家放松了心态,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
漫漫沙漠学真知
又过了十来天,车队到达了赤峰市。这次穿越内蒙的初衷是宣传环保意识,故而,车队专门走访了位于该市的沙漠研究所。这一幢简单的两层小楼房,在身后那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漠中,显得如此的渺小。研究所后面的空地上的500株植物,却在展示着一种不向自然屈服的精神。
车队在这里停顿了两天。两天中,沙漠研究所教给了队员们许许多多,大家以往浅薄甚至片面的环保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面对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简单食宿,枯燥生活,感受着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不懈追求,忽然间,大家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看到了活动意义的真正所在。
踏破贺兰山阙
进入贺兰山,对大家身心的真正考验才算到来。这里的地势起伏很厉害,从海拔1000米处一直上升到2000米,加上正在修路,队员们的体力消耗非常大。有的路段,根本不能骑,只有推行而上。直到傍晚,才翻越过第一座山峰。此刻,大家尽情撒欢,顺着山道冲向山脚。最高时速,达到了60公里。
从阿拉善左再一次翻越贺兰山时,迎面来了三位老乡。他们停下卡车,十分热情地邀请大家上车。看到大家有些不好意思,豪爽的北方大汉干脆一挽袖子,动手把所有自行车统统搬上了卡车。
有了当地居民的帮助,大家顺利捱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程,旅程也走到了尾声。一个半月的行程,在“贺兰山阙”的古长城上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撰文 徐理佳) 2004-11-1
内蒙行·感想
骑访五当召
五当召距包头市七十公里,由藏教格鲁派(即黄教)祖师宗喀巴建立,与青海塔尔寺、西藏布达拉宫齐名,是内蒙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庙。
一直骑行在阴山绵亘的谷地,忽然路一转,看见一座石碑,写着“赵长城遗址”。再爬了20公里的山路,终于到了五当召。五当召所在的五当沟,是一个山幽景秀的地方。不过这里海拔很高,路途泥泞。也许当初的先人们,意在告诉人们,佛旨难求,需要艰苦不懈地跋涉。
五当召是典型藏式建筑。方形大殿,梯形的窗户,依山而建,与游云鸟树相映成趣。这里的建筑百年防震,壁画两个世纪鲜艳如新(颜料是珍珠粉,玛瑙粉,麝香等做的,画好后敷蛋清),雕塑(有一种特有的酥油雕塑)逼真,使人敬畏。每个人神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六道轮回图以完整的逻辑描述了藏教里的世界,让人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想象力。
徒步额济纳
额济纳在内蒙古最西北。那里有抵御黄沙的胡杨、西风残照里的古城,还有数不尽的神秘故事。
带着指南针和行囊,从旗府达来呼布镇出发往东南七十里的黑城遗址。
从午后走到夕阳落下,才见到黑城那两座漆白的清真寺顶。
沙丘软软地倚着巍巍的古墙,成了一个天然的阶梯。逶迤的沙脊,美丽的沙纹,细腻的沙子,竟要把十多米高的古城墙吞噬。两座清真寺是黑水将军为纪念一位西域公主造的。城里故道、枯井、将军府依稀难辨。登上城墙,700年前的这里,明朝大将冯胜沙场点兵,战盔作篓,竟填塞得黑河改道。黑水将军誓死捍卫,城破被杀,从此成就了黑城千年的死寂。
草原随感
离开草原已半月。
忘不了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洁白的云,心也跟着豁达起来。忘不了浩瀚沙海,古城废墟。忘不了在额济纳的时候,徒步七十里,循着干涸的河床,穿越神秘的胡杨,爬上缀着梭梭的沙丘,眺望若隐若现的古城。
忘不了内蒙人的热情真诚。在一个嘎查(相当于村),村民和我们用蒙古碗交杯换盏,真是未举金杯人已醉。也曾伴着琴曲悠扬,和旅舍老板一家人同声唱《友谊地久天长》。
离开赤峰的时候,心里默默地想:我会回来的。
(殷亚迪) 2004-11-1
内蒙行·人物
元老叶丹
浙大旅行者户外运动俱乐部,叶丹是创始人之一。
时常在网上与“南宫”、“飞向远方”几位交流户外运动的心得,叶丹突发奇想,提出成立社团。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旅行者”社团。为了能让社团正常运作,整整一年,除了学习,叶丹把课余时间全花在这里。才一年,社团就发展了300多名会员,这次还成功组织了穿越内蒙古之行,叶丹说起来开心地笑了。
活地图胡志炯
社团里,负责外联工作的胡志炯是本实实在在的“活地图”。
他有厚厚一叠的旅游资料旅游,没事时就捧着研究。无论是当地的火车时刻表,还是当地的地图,只要报得上名字的,他总能找得到。更为神奇的是,他能很快说出当地的特产、名胜。有些甚至连当地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次的“北疆之旅”活动就是在他的策划下形成的。
(撰文 徐理佳) 20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