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暗香袭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记者幸运地采访到了来自法国巴黎的GabrielRuget先生,我跟着大家用中文尊称他为“于杰”先生。这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人物,不光因为他自身的魅力,还有他作为校长所在学校的荣耀——他来自世界著名的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历史上已经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立兹奖(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1位总统、2位总理和大量的知识精英。
巴黎高师结盟中国高校
于杰校长,长着非常标准的“法国脸”,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睛、浓粗的眉毛,身材高大、英俊挺拔。而惟一泄露他年龄秘密的是偶现的几缕华发。
于杰先生自信地告诉我:“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创造’领域。60岁,正是我当校长最有‘创造性’的年龄。”
“于杰先生,您当校长之后给巴黎高师带来哪些变化?”我反问这位自信的数学教授。
“我给巴黎高师带来更大的国际平台,更开放的发展空间。”于杰先生对此很自豪。
从中国地图看,沿着东部沿海,巴黎高师与许多中国高校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流的“联合实验室”。
目前,与北京大学的物理学院建立纳米科学实验室,与上海交大签订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准备在计算机领域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培养优质师资,每年吸纳十名研究生去法国读博士。巴黎高师与浙大医学院合作的“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也顺利降生。从最初有“想法”到正式“诞生”,只用了9个月时间。接下来,于杰校长还要去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访问。
巴黎高师在这几年里巩固了它在欧洲的传统学术地位,同时又在亚洲和美洲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而现在,它在中国的学术延伸可能超过其他任何一所欧洲的高校。
校长筹钱有高招
身为校长,于杰也认为“募得充足的资金,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他的重要责任。
但是,他似乎一点也不认为这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我已经给学校募集到一大笔基金,可以请来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这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可能和于杰长达16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密切相关。从1983年到1999年,于杰离开高校,到法国著名的汤姆逊半导体公司担任负责研发的副总经理,这使他能很好地理解市场和科研的关系,并且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了结合点。
“现在,我的学校已能够通过实验室,来获得充足的资金。”哦,原来这就是于杰校长如此推崇建立高校实验室的原因之一。这也正是应了中国的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巴黎高师将扩招留学生
目前,巴黎高师每年招本科生200人,招研究生100人,而且在近期内不会增加本国学生的规模。但是,学校希望能够增加外国学生的数量,而且最理想的状况是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的数量可基本相当。
这无疑给想去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
而且于杰先生还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这其中就包括教育交流。
他说:“因为他看到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更加重视科学。无论是最高层的国家领导层,还是现在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都对学习科学技术表现出特别的重视。”这让他很有信心与中国高校继续交流下去。
(本报记者 沈伟红) 20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