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藏有深层“地下河”引发西部干旱地区用水革命

发布时间:2004-11-25来源:

位于西北阿拉善高原上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极为干旱的地区之一。或许,谁都无法把这片干燥荒芜的土地与浩荡润泽的水资源联系起来。然而,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却在同位素的指引下,从它脚下的万米深处发现了一条“地下河”。
    
    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图文并茂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沙漠与水共生共存的奇迹: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沙山,相对高度达500米,有人称之为“沙漠珠穆朗玛峰”;在漫漫无边的黄沙深处,分布着144个被当地人称作“海子”的湖泊,现在有70多个仍然有水。
    
    令人费解的是,巴丹吉林沙漠位于西风环流带,北风劲吹,最大风速高达9米/秒。可研究者却在一个湖泊旁的沙山边上挖到了一株年龄约4000多岁的植物活化石。这说明沙山至少在4000年内纹丝未动,否则植物化石早就随风倒下了。是什么使松软的沙山得以在此长年屹立?“因为湖泊为沙山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补给。”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长陈建生教授说,“表面张力让水成了‘粘合剂’,当含水量超过4%,沙砾的抗风蚀能力将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困惑着陈建生。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面积多达23平方公里,仅1.5平方公里的诺尔图湖,每天的蒸发量就足以满足西北地区10万人的生活用水。如此巨大的蒸发量必定要有相当的水源补给,但水源来自何方?
    
    跟随湖泊中的同位素足迹,研究小组来到了500公里外的祁连山脚。他们发现山上冰川积雪融水正是巴丹吉林沙漠之水的发源地。在地下1万米深处,两者靠一条隐蔽的“地下河”一脉相承,“河床”则是因地球板块运动生成的深大断裂带。保守估计,“地下河”每年对巴丹吉林沙漠的补给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比三分之一条黑河的流量还大。
    
    “‘地下河’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自然界早已准备好的一座‘地下水库’,西北地区长期存在的缺水难题说不定能够就地解决!”电话那头,陈建生无比兴奋,他告诉记者,新发现还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原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地表修建水库。如今,既然地下可以输水,我们就能把水库‘搬’到地下,避免因蒸发造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