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科学精神的坚守 就不可能发现成功的“秘诀”
“获奖,是对我们青年科技人员的鞭策和鼓励。”第一个走上领奖台的浙江理工大学陈文兴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刚过完40岁生日不久的他,在今天闭幕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刚刚获得了2003年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199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到获奖,陈文兴用了12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此前读硕士、读博士期间的长时间的研究准备。同样,43岁的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周俊虎教授,从1992年开始至今经过了10余年的研究之后,才走上了今日的领奖台。
在获得一等奖的中青年人员当中,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几乎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研究,才最终走上了领奖台。
除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成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几位一等奖获得者在采访中再三强调,科研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做科研可能一辈子也难以取得成功,此时的坚持就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坚守、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陈文兴教授的获奖项目是“蚕丝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生产质量新技术研究”。他说,我国是蚕丝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然而蚕丝质量不高一直影响着我国蚕丝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他领衔的课题组,发明出一种高温水蒸汽预处理技术和工艺,运用在将蚕茧加工成生丝的过程中,将待加工的原料蚕茧放在一定湿度和温度的水蒸汽里蒸一蒸,就能改变蚕茧的分子结构,从而达到改善蚕茧加工性能、提高蚕丝生产质量的目的。
这一国际首创的高温水蒸汽预处理技术和工艺,如今看来好像并不复杂。然而,基础研究都是这样,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捅破这一层窗户纸,必须有长时间的积累。199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他领衔的课题组开始了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改变蚕丝分子结构,最终提高蚕丝生产质量与效率。经过10余年的研究,课题组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更是成功地开发出一整套蚕茧高温水蒸汽预处理技术和生产工艺。如今,全国已经有近四分之三的蚕丝生产企业应用了他们的这一技术和生产工艺,近8年来每年新增利税约2亿元。
没有科技薪火的传承 也许他们一生都将默默无闻
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迅速成长,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力扶持。对此,周俊虎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以岑可法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的支持,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功。
1962年出生的周俊虎,在1991年从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了岑可法院士任所长的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名师出高徒,岑可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年轻人不遗余力的培养,使得这个研究所在煤的高效清洁利用领域,一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里几乎每年都要产生一个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大奖。
和任何事情一样,一个人的成才总有一个过程。从1992年评上浙江大学副教授后,周俊虎曾经有5年的时间科研成果比较少,但正是因为有了岑可法院士和研究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才使他顺利度过这一科研积累期。“要是没有这5年的积累期,也许我一生将就此默默无闻。”
令周俊虎印象很深的是,为了让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岑可法院士总是将研究所申请到的许多研究课题,交给所里的年轻人负责,放手让年轻人去干。“这既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从1999年起至今,周俊虎本人每年都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大奖。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又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周俊虎本人,也开始花大力气培养研究所里更年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师傅们、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以老带新、以新扶幼,科技的薪火,就在更多像岑可法院士这样的研究所里,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没有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他们的力量就不会这么足
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企业科技人员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在会上颁发的280项获奖科研成果中,企业独立担纲的有96项,仅比高校的获奖项目少13项。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近年来我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这表明,企业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的研究团队里,中青年科技人员占了80%以上。
“企业更是青年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舞台。不惟学历,不惟资历,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受到重用。”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舒英钢,是浙江省劳动模范和2003年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1982年江苏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起一直从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而项目主要负责人葛介龙今年刚41岁,8年前来到公司时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但是凭着勤奋和努力,已经成为了公司总工程师和技术带头人,2004年还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只要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科研环境,企业也能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舒英钢说,在“菲达”的542名员工当中,50多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3人),本科生200多人。如今,依托下属的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工程设计研究院和5个研究所,“菲达”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排头兵,2004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菲达”只是我省众多获奖企业的小小缩影。随着企业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更多的企业将成为我省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本报记者 肖国强 )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