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于日前报道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正式批准在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核农所)设立国际原子能机构——浙江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的消息。不久,“人民网”等国内重要的新闻网站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他联合国系统的网站也都登发了此消息。联合国新闻中心网站将此作为头条新闻,称中国浙江大学核农所已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首个合作伙伴”,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在全球创建更多的合作研究中心。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全球建立合作研究中心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浙大为何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首选”,“浙大中心”将怎样运作,中心的建立对浙江大学的核农业科学研究乃至中国的核农领域的研发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浙大中心”有何期待……围绕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及国际长途电话,采访了远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籍官员舒庆尧博士。
舒博士是我国第一位以优异成绩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聘用的专家,于2003年5月底以植物遗传育种专家身份进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作为技术官员,舒博士担任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提供技术和政策咨询及合作项目的协调工作,目前负责亚洲等地区的有关合作项目。而“浙大中心”项目亦在舒博士的“辖区”内。
以下是记者和舒庆尧博士的访谈。全球设立10个中心 提升核技术和平利用水平
记者:据悉国际原子能机构计划在全球设立10个合作研究中心,是这样吗?为什么要设这些中心?目标是什么?
舒庆尧:在成员国中创建10个合作研究中心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决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国际原子能机构都是以“核看家狗”的形象出现的,即实施涉核项目的巡查和检查。其实这只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职责之一。它还有另两项要务,就是促进全球核设施等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推动核科学、核技术的发展及这些科学技术的和平利用。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组织机构中,有一个独立的“核科学和应用部”,它一方面为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进行核技术应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协调工作。机构还有两个实验室,一个在维也纳附近,主要从事农业和生物技术研究;另一个设在摩纳哥,以研究海洋环境为主。实验室主要工作是吸收消化新技术,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培训,将新技术推广到这些国家。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协调研究项目,组织成员国的科学家就某些热点、难点项目开展研究。但总的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研究项目计划性比较强,有时跟不上科学发展步伐。
记者:所以要在各地设合作研究中心,以追踪各国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
舒庆尧:是的。这样可以使国际原子能机构站在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增强研发能力,更好地开展创新性研究,从而惠及成员国,提升全球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水平。
被国际原子能机构青睐 缘于浙大有“强项”在手
记者: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伙伴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舒庆尧:首先要具备两点:一是具有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研发项目的能力和科研设施;二是在相关领域具有很高的、并且得到国际公认的科研水平。在以此为前提初选出的对象中,国际原子能机构又会优先考虑那些近年来执行过、并圆满完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研发计划的机构。另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要审核对方提交的有关合作中心的工作计划等。
记者: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什么要把在中国唯一的合作中心放在浙大,浙大是怎么被机构看中的?
舒庆尧:国际原子能机构之所以选中浙大是因为浙大有其强项,浙大的这个强项也是中国的强项,就是植物新颖种质的诱发创造、植物分子改良和利用等。国际原子能机构“浙大中心”今后的工作重心也就是突变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记者:请讲解一下这个领域科研的实用价值,包括浙大在此方面的一些突出成就。
舒庆尧:利用核技术,对植物进行诱变,选育新品种,并创造突变体,这些对于植物品种改良和基因组学研究都极为重要。举例说,“浙辐802”这一诱变水稻品种,就是浙大核农所的科研成果。迄今它是世界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诱变水稻品种,从问世以来,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亿多亩。按每亩比普通水稻品种增收40公斤粮食计算,获得的收益就是20多亿元人民币。此外像近年来浙大核农所以诱变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出的抗螟虫水稻,在生产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浙大核农所在植物诱变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和国际都有很高的声誉。据我了解,他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到现在已成功培育出20多个突变植物品种。
目前,浙大核农所是中国农业部和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我国核农学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陈子元教授、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徐步进教授都是该所的老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浙大中心”将建设创新平台
记者:合作中心的建立对浙大核农所会带来什么益处?
舒庆尧:国际原子能机构是核技术领域的国际最高权威机构。其将合作研究中心设在浙大,意味着浙大将可首先获得全球相关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浙大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
记者:这也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舒庆尧:当然。合作中心在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同时,又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及时把它们转移到国内,因此中国相关领域的研发自然会受益多多。
记者:国际原子能机构会在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浙大帮助吗?
舒庆尧:虽然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承诺就建立中心直接提供经费,但根据中心实际工作的需要,机构会提供专家、技术咨询人员以及针对特定的具体项目的研究经费。事实上,在相关领域,浙大核农所已经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3个协调研究项目和2个技术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中有“低值酸水稻的培育”、“诱发突变创新大豆种质资源”等。
记者: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浙大中心”有什么具体的期望?
舒庆尧: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瓦尔纳·博卡特博士就建立合作中心在维也纳与浙江大学领导会晤时表示:“设立合作中心旨在通过创新性研究提升核技术的和平应用能力和水平,因此要着眼于创新平台的建设。”这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期待。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希望浙大成为机构在中国及至在亚洲地区的信息和技术的扩散中心。“浙大中心”也将计划开展培训,接受国内外学者前去学习、进修,为其他机构、其他国家提供服务。
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研究中心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浙大中心”是它计划设立的10个中心的第一个。因此“浙大中心”的运作情况、运作经验,国际原子能机构都很关注。机构副总干事瓦尔纳·博卡特博士将此次与中国、与浙大的合作称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新工作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事件”。
(本报记者 潘虹) 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