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动物一妻多夫之谜

发布时间:2005-02-26来源:

  动物王国罕见“一妻多夫”,不同的婚配方式源于环境因素
    
    近日《动物行为学》杂志上来自瑞典的动物生态学家揭示了“一妻多夫”制存在着的三个条件,为这个罕见的婚配方式找到了科学依据。这篇报道介绍说,在动物王国里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如生活在陆地上的狼群,生活在海里的海象和鲸,都是明显的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如天鹅、鸳鸯;而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则不多。
    
    传统的“一妻多夫”交配制中,在繁殖期,求偶炫耀行为也是由雌性主动表露。为争夺雄性,雌性的决斗经常斗得天昏地暗。获胜后雌性昂首挺胸,带领着争抢到的“丈夫”们在其早已占领的地盘内筑巢安家,欢度蜜月。
    
    当交配结束后,雌性配偶用叫声表达自己对雄性的感谢,然后雌性另寻“新欢”,留下雄性独自照顾抚养子女。雄性动物没有选择权决定自己是否放弃养育子女的“苦差”。
    
    “一妻多夫”制多存在于鱼类和鸟类世界以及少数哺乳动物中。其中,鸟类世界中占90%以上的绝大多数种类的婚配都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大约2%的种类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父系群聚生活,但还有0.4%左右的种类为罕见的“一妻多夫”制。
    
    中科院动物所的宋延龄研究员给记者介绍,兽类中极少“一妻多夫”的现象,尤其是大型兽类根本没有。“一妻多夫”这种在动物王国极为罕见的婚配方式主要存在于鱼类和鸟类。她介绍,鸟类中的“一妻多夫”分子,最知名的是黄脚三趾鹑。
    
    她介绍,来判断一种动物究竟属于何种婚配方式,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同一种动物雄性和雌性的个体对比,如果雄性大于雌性或者个体相当,多为“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如果雌性大于雄性,则一般为“一妻多夫”。但是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
    
    但是哺乳动物中的老鼠算是个特例。比如说老鼠,婚配方式更为复杂,专业术语称之为“混交”。即一个母老鼠一生可以和多个公老鼠交配,一个公老鼠一生也可以和多个母老鼠交配。
    
    中科院动物所的宛新荣副研究员给记者介绍,老鼠虽然属于“混交”,但是大多数还是“一夫一妻”,就像人类虽然也是“一夫一妻”,实际上也是属于“混交”。 
    
    但母老鼠很少有“一妻多夫”同时拥有多个伴侣的,唯独南非有一种卤瞎鼠,是“一妻多夫”的。宛新荣猜测,可能是因为卤瞎鼠生活在黑暗的地下,雌性找雄性非常不方便,所以会发出求偶信号,吸引多个雄性老鼠来交配。松田鼠也被认为有这种特征。
    
    他介绍,无论“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动物选择何种婚配方式,其实主要和环境因素有关。“这是动物长期适应的结果”。
    
    “一妻多夫”必备三个条件
    
    据报道,《动物行为学》杂志上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动物生态学教授马尔特·安德森公布的新研究帮助解释了动物王国的“一妻多夫”制是如何进化的。
    
    安德森认为,“一妻多夫”制有至关重要的三步:首先,雄性照顾蛋或卵;其次,雌性能够产下的蛋或卵的数量要满足多个雄性抚育;最后,雌性间为控制数个雄性彼此争斗。
    
    这份新研究认为:当食物匮乏时,雌鸟产蛋就成了困难,而如果雄鸟分工合作、承担起孵化工作的话,无疑可以提高该物种的存活率;在食物特别丰富的情况下,雌鸟能力得以提高,能够产下足够多数量雄鸟可照顾的蛋,如红脖子矶鹞一到繁殖期千方百计“勾引”雄性的注意,一旦成交,则很快产下四个蛋来交由丈夫孵化和喂养,再如法炮制,由第二任丈夫去孵化和照料第二窝幼鸟,如此继续下去,从而推进“一妻多夫”制的第二步得以实现;雌性必须使出全身的解数来控制住数个雄性,例如生活在北美的涉禽鸟斑腹矶鹬为了争得一群雄性,会“不择手段”地刺穿对手的眼睛或是弄折对手的腿,而雄鸟则在一旁观看,等待获胜者的出现。
    
    对此,中科院动物所的宋延龄研究员解释说,动物的婚配方式的确与其生育过程中采用的“家庭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在兽类中为什么“一夫多妻”比较普遍?一个主要原因是哺乳动物怀孕8个月,雌性动物在产后要承担养育后代的重任,在这个过程种,雄性动物无疑也做出了许多的工作付出了相当的劳动力。此时,雄性动物考虑到生产成本和投资,不会轻易浪费自己的辛苦,不会“抛妻别子”,会维系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庭,否则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因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夫一妻”模式。
    
    她介绍,动物不同的婚配方式是十分复杂多变的,起决定因素的主要是和进化有关系。比如说,“一夫多妻”制中,雄性个体没有家庭观念,对保护雌体和抚育后代没有任何的帮助,它们在繁殖期内争霸雌性群体,唯一的作用是传宗接代,传播优秀的遗传基因。像动物中存在的“后宫”制,如梅花鹿和马鹿,往往是一头公鹿妻妾成群。还有热带动物“一夫多妻”也比较普遍,就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发情期比较长,或者是全年发情。
    
    用一句话做总结:“都是环境因素和进化造成的合理选择”。
    
    不同的婚配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进化策略
    
    繁殖是动物的本能,包括求偶、交配、产出和抚育下一代等过程。动物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千差万别,因此一只动物拥有配偶的多少也不一样。
    
    中科院动物所的副研究员宛新荣介绍,动物不同的婚配方式其实是源于不同的进化策略。他认为,一雌多雄现象主要多集中在低等动物,哺乳动物可能不到1%,而即便是低等动物中也顶多有8%左右的比例。低等动物比如蛙和鱼类,一个繁殖季节只有一个配偶,而高等动物一雄多雌现象比较普遍,因为高等动物雄性比雌性更健壮。
    
    据了解,像青蛙这样一只以上的雌体与一只以上的雄体的“婚配”现象,称为“群婚”,多发生在无脊椎动物和低等的脊椎动物中,如鲤鱼、鲫鱼、青蛙、蟾蜍等。这些动物的雌雄两性平时不做任何选择,只在繁殖季节才凑在一起,完成种族繁衍的历史使命。
    
    在鱼类中,属于一雌多雄“婚配”的种类也相当可观,如斗鱼。鱼类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中的多数是体外受精。为了提高受精的成功率,必须增加水中精子的密度,所以往往有许多雄鱼围在雌鱼的周围排射精子。
    
    宋延龄介绍说,动物婚配方式其实是千姿百态,可能比我们几天看到和总结出来的都要复杂和丰富。部分原因是,有些至今人类并没有观察到。
    
    专家介绍,动物的配偶多少虽然不尽相同,差异较大,但都是限于环境或种群竞争的强大压力,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固定下来的一种繁衍方式。其真正目的在于不断发展自己的种族,使其永远处于一种强盛的趋势。这是生命存在的本意,也是动物界历经种种磨难而兴旺不衰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