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杭州刮起亲近科学的旋风——
经济学家莫里斯在浙江大学的演讲会连过道和门口都站满了听众;而物理学家格罗斯的公众演讲也是座无虚席,虽然他的“弦理论”艰深难懂,但还是有中学生毫无胆怯地站起来向大师提问。
联想到2002年之夏,霍金先生的莅临。对于西子湖畔的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对霍氏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颇觉艰深,但依然忍不住要买上一本瞧瞧。
靠近科学,体味到科学很真。
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现代社会。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科学家,但至少要有一些“科技人”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态度,比方严谨:不马虎、不独断、求客观、求公正;比方实证:相信事实,不相信神话,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比方创新:冒险有理、失败无罪;比方求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等。
靠近科学,体味到科学很善。
我将这“善”理解为“人文的心”。科技与人文密不可分。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科技,没有人文,社会会变得乏味,生命会丧失光彩。科技的“人文心”是“以人为本”。当以“人”为核心时,就要培养及发挥高尚的风范、谦和的气质、大爱的情操……兼具温暖的心、冷静的脑,还须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关心科技发展,关怀世界的命运。
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中写道: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并不直接打开通向“应该是”什么之门。人们可以对“是”什么的知识有最清楚最完备的认识,可还是不能从中推论出我们人类渴望的“目标”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这就需要深入分析自由、道德、情感和教育在人的心灵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毫不夸张地说,爱因斯坦就是我们时代的人道主义标本。他在生命结束之前最后一次演讲中发现:我所追求的东西非常简单,我要以我微弱的力量,冒着不讨任何人喜欢的危险,服务于真理和正义。
靠近科学,体味到科学很美。
现代高新科技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首先在于它本身所蕴涵的浓郁诗意。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而现代高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象的新发明和新创造,让凝聚了人类智慧心血的技术产品,以物质寄寓着精神,靠技艺绽放出美感,最终使得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抽象的哲学、毫厘不爽的设计与激情勃发的想象,激荡出现代生活的盈盈诗意,引导并印证着现代人的生存幻想,让高品位的生活质量和高享受的诗意关爱,一道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
譬如,许多高新科技正在把人类的诗意和幻想变为现实。过去我们在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读到“小人国”,免不了笑谈小说的荒诞;看到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也十分钦佩作者丰富的想象。但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发达国家制造的超微型遥控机器人,可以穿行于人体血管,使用它能消除癌变病灶,修复受损的细胞组织……这是文学想象中的“小人国”、孙悟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中存在的和谐,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理论一定具有美学价值。对一个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否的衡量事实上就是对它的美学价值的衡量,因为这就是衡量它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多少和谐。
如今,一个普通人如果仍然对相对论一无所知,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假如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就不得不令人对我们社会的前景心存担忧了。
檀梅 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