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过去了,浙江大学和遵义血浓于水的历史情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正如遵义市卢守祥市长在浙大参观竺可桢纪念馆时说,他这次来到浙大后对浙大备感亲切。浙大在艰苦情况下西迁,在遵义办学七年,把“求是”校风也带到了遵义,给当地留下了科学精神和求是理念,极大地促进了遵义社会的进步。
当年浙大西迁办学的教授,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钱人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在宜山时,我是化学系四年级学生。同班同学丁普先生等组织同学定期举行报告会,我曾作极谱分析报告。1939年7月,王淦昌先生曾在物理系讨论会上作铀核分裂学术演讲,介绍核物理的这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后来导致原子弹的发明,加速了日军的无条件投降。
苏步青(已故著名数学家,当时在浙大西迁时任数学系主任):学校西迁时,学校文风甚盛。那时候有马一浮、钱钟书等著名学者,都来浙大执教。记得马一浮先生写过一首诗,诗中有“居人先鸟起,寒日到林迟”的绝句。他详述了浙大当时的情况,师生们比小鸟起得早,而工作在寒冷不见太阳的地方。可见当时师生的干劲了。我们数学系的张素诚、周茂清、方淑姝等几位同学,就是在那时毕业的。这也说明,在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
谈家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西迁时期任教浙大):可以这样说,我一生学术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湄潭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论文是在湄潭写成的;我的第一代学生也是在湄潭培养出来的,他们后来在科研和教学中成绩斐然,独树一帜,我殊感自豪。
李政道(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43~1944年在浙大求学):青春岁月的四个年头,我是与浙江大学紧密相连的。一年的“求是”校风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我细推物理之乐。浙大和西南联大给了我后来的细推物理的基础,也给了我后来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华文化底蕴。
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