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大学生15种心病
杭州某大学一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反映:学生中经常体验到的心理症状居前15位的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耐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乎别人视线、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记忆力减退、身体倦乏、缺乏决断能力、爱操心、容易拉肚子或便秘、情绪起伏过大、情绪易被破坏、总注意周围的人。
不难看出,只有2项是反映身体症状的,其余的都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这说明学生心理问题远远高出其身体问题。在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们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切入点。
编者按:大学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既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又会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焦虑。在他们的就业、择业、成才方面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思考更渴望指导。各高校老师们近期都在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实效而煞费苦心。如浙江大学推出了研究生导师全面负责制、研究生德育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尝试“学习指导教师制”,浙江财经学院的“综合导师制”等等。破解大学生德育难题,首要还在于了解学生,对症下药,这里我们从我省新近成立的“心理咨询师俱乐部”里获取了线索,采访了一些首批考取心理咨询师的高校思政教师,他们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拥有大学生德育问题上的“一线情报”。
用心换心德育人性化
高校心理咨询师一:
龚惠香,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龚老师做了整整24年的学生工作,在她的脸上,看不到思政老师的严肃表情,相反,灿烂的笑容让人有想要亲近的感觉。
“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和他们深入交往之后,我发现,以往我们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当成是思想问题,只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心理负荷、情感误区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其实很多学生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因素干扰。”
案例:曾经有个很优秀的男孩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一直有抑郁情绪。在大学里交了一个性格很好的女友,改变了他的生活,人也变得开朗很多,他对女友很依赖。可半年后,女友说自己今后要出国,和他不可能有将来。他开始变得很痛苦,觉得不能没有她,又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不可能跟随女友出国。于是,他卖了家里人买给他学习用的电脑和手机,想通过买彩票赚留学的钱,没想到彩票都没中奖,于是非常绝望,自暴自弃,有段时间天天不上课,学着喝酒吸烟,想把自己灌醉寻求解脱。
龚老师一边帮助他联系心理医生,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开导他正视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半个学期后,这个学生开始慢慢好转,对以后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
龚老师点评:性格内向又加恋爱失败,这是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武断地处理可能会把一个学生推向堕落,找到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真的挽救孩子。现代德育理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德育的人性化,突出强调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人性的德育,它的方法就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平等对话式的,德育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做人的问题,德育的实质在于塑造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格。
现在我做学生工作,首先去了解学生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困扰,然后才对症下药考虑教育方法。有时候我会把学生带到家里来交流。我自己的儿子也在读大学,所以学生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多一点爱心就让家长们多一点放心。
帮害羞的学生学社交
高校心理咨询师二:
吴守良,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从1993年开始担任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咨询员
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大学生中很多人存在社交方面的问题。吴老师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第一位是人际关系问题,约占84%;而在人际关系中占首位的是社交困难,约占57%。这些学生以后面对着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人际交往,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出了校门以后他们会有更多困扰。
案例:学生小蒋自认为出类拔萃,但上大学后发现在众多优秀的学生中间并不突出,心理落差很大。大一下学期一次讲演比赛,虽然精心准备但还是因为临阵紧张没能取得好成绩。以后,他内心忧虑,害怕在人前说话,害怕见人。碰到必须和同学讲话时,往往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越来越胆小。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交紧张的学生,除了分析和鼓励之外,吴老师建议小蒋试试脱敏疗法,每天在人多的地方站15分钟,克服害怕见人心理。逐步过渡到试着与同学讲话,在同学面前读外语。经过两个月的辅导,小蒋克服了社交恐惧心理,人也显得活泼开朗,信心十足。
吴老师点评:我开始尝试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通过全校公开招募,测定后选取了15位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
这个辅导很像现代公司里团队精神的拓展训练,团队成员通过逐步了解、建立信任等训练项目,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有关技巧和方法,摆脱因社交方面的问题而带来的困扰。团体训练效果明显,八周的辅导过后,成员们普遍反映提高了自信心,初步克服了以往不敢交往的现象,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一个学生在参加了团体辅导后,在校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小害羞的人,渴望交流的心总被自己否定,在这个团体辅导中,那么多人敞开心扉,上课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让我感觉到与人交流的乐趣,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吴老师说,“原来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有社交的信心和勇气,以后走上社会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我的辅导有兴趣,我和成员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个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活动,现已坚持3年了。”
别做道德评判家
高校心理咨询师三:
万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心理辅导咨询员、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
万老师当过10多年的医生,以前在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看到疾病、死亡,自我的心理冲击非常大。转行后接触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发现学生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很棘手,不能够直接解决。万老师发现,现在一个突出现象是,每次来咨询的不少学生中,很多是家境贫困的学生,很多是优秀生。
案例一:有位男生聊天时,觉得生活很没意思。他是从外省的小山村考来的,父母用打工的钱给他交了第一年的学费,明年的学费还没着落。可看看身边的同学拥有的MP3、手提电脑,全是父母给的,心里很妒忌。他觉得自己成绩很好,可是不善言辞,他的同学们却可以凭着能说会道就找到很好的工作,内心很苦闷。
万老师告诉他:“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可是,你学了一个很好的专业,以后的职业选择可以是研发也可以是销售,如果你觉得不善言辞,完全可以从事研发工作,这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在深入地交谈了之后,这个看上去眉头紧锁的小伙子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是的,我可以自己选择以后的生活。”
案例二:在一次英语六级考试之前,一个大四女孩向万老师求助:“快考试了,我有点焦虑,你能不能帮我?”六级考试不涉及学位、学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困扰?直觉告诉万老师,这背后应该有其他的原因。接下来的两周,女孩经常来心理咨询室坐坐,却始终没有说其他的问题。只是在一次临走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万老师,您对第三者怎么看?”
在万老师的引导下,女孩终于打开了话匣:因家庭境况不好,一直在学校外面做兼职,靠做翻译和导游工作补贴生活。后来认识了一个韩国人,他肯定我的工作能力,给了我很多物质上的帮助。我知道爱上他不对,因为他有家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道德的第三者,常常因为负罪感睡不着。眼看现在快毕业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无助的女孩,万老师没有做道德的评判家,就事论事地谈了几次后,女孩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结束这段感情,靠自己找一个满意的工作。
万老师点评:恋爱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可很多大学生因为处理不好情感问题,造成了很多所谓的“道德问题”。
现在的学生面临的压力太大了。学费高、工作难找、要承受很多复杂的关系。有些困难的家庭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帮助,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很多困扰和迷惘。这都需要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往的辅导员可能会简单地判断这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正常,其实,他们的很多行为背后,都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本报实习生 王蕊 本报记者 王慧华) 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