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出自谁的手吗?不是音乐家,是大科学家李四光!”“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4月20日下午,李岚清同志以一位“音乐爱好者”的博学与睿智,在浙江大学为在杭部分高校师生举行了一场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精彩讲座,用妙语联珠的演讲和对中外名曲的透彻解析,引导师生们步入了一个美妙神奇的音乐殿堂,他“希望大家都成为音乐的爱好者”,并从音乐中获得学习、工作、人生的启迪。
听李岚清述说音乐的魅力,师生们兴味盎然。讲座从他历时8年多完成的《李岚清音乐笔谈》的写作动机与目的开始。这本音乐普及读物,集中介绍了50位欧美经典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涯、代表作品,尤为珍贵的是书中的48篇札记,多姿多彩地展现了李岚清同志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以及他深刻的思想、深厚的修养、丰富的人生和执著的艺术情怀。“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大学生、知识分子推广高雅音乐,使他们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广大音乐工作者为了普及经典音乐,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心血。但专家们的著述,大多过于专业,普通读者较难读懂。于是,我自1997年萌发写作音乐普及书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收集资料。”据该书编辑人员介绍,截至出书时,李岚清同志仅图片资料就收集了一万余张。由于版权、照片质量以及篇幅等方面的原因,书中仅选用了七八百张。李岚清说,书中所推介的50位音乐家都是他所喜爱的,希望把他们介绍给读者,引起大家对经典音乐的兴趣。记者注意到,该书封面上的一方“爱乐”印章,也是作者专为此书出版而篆刻的。
从“乐仙”莫扎特到“乐圣”贝多芬,从约翰·施特劳斯到穆索尔斯基,李岚清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料,边讲边不时插播经典音乐片段,既为大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结合自己对古典音乐多年的钟爱与体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述了欧洲经典音乐家的许多小故事,引人入胜。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会拉小提琴,还在人民大会堂公开上台表演过;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量子论专家’普朗克弹钢琴,他们曾经同台演奏,在科学界被传为美谈;香港汇丰银行也招音乐科班毕业的学生,对他们稍加以金融、经济方面的培养,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很有创意的金融人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艺术修养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多么地不可或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例子让师生们听得兴味盎然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高雅音乐的神奇力量。李岚清同志还介绍说,早在1993年,他就提出恢复中小学的音乐课,并主张在大学里进行交响音乐补课,让高雅音乐、艺术歌曲进校园,他说,“这是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
李岚清说,高素质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不反对大学生们喜爱流行歌曲和通俗音乐,但是,作为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只懂得和喜欢现代通俗流行音乐,也是远远不够的。
音乐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国际合作与对外文化交流。李岚清在演讲中还向大学生们透露了他音乐外交的一些“小秘密”。李岚清娓娓道来,师生们掌声阵阵。
《思乡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教我如何不想他》、《送别》……在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不时响起的中外名曲,加上李岚清画龙点睛式的解说,让师生们陶醉在高雅的艺术中。李岚清以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睿智的语言,与大学生们分享了他对音乐、对人生的感悟。
演讲结束后,李岚清还和杭州求是小学的同学们同台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蓓蕾之歌》,现场的“爱乐”气氛达到了高潮。
一位已经离开岗位的党和国家原领导人,一位已经退休的73岁的老人,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怀着对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执著追求,以一个普通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致力于音乐艺术的普及、推广,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科教兴国战略,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据悉,李岚清还将他两部著作《教育访谈录》和《音乐笔谈》的全部稿费捐赠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本报记者 张冬素 本报通讯员 单泠) 200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