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报总编辑收到一封来自浙江大学黄田丰同学的信,信中讲述了他大学本科4年上学途中得到齐齐哈尔站客运员侯桂荣无私帮助的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侯桂荣同志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并谈了他对责任、奉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的理解和感悟。现将来信摘编如下:
我是浙江大学一名本科生,家住内蒙古牙克石市,每次返校、返乡都途经齐齐哈尔站。大学4年,齐齐哈尔站侯桂荣同志在生活、学习尤其是思想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难以忘怀。
我认识侯桂荣同志已有4年了。大一寒假返乡在齐齐哈尔站中转时,望着黑压压的人流,想着车上无座的痛苦,我心中暗暗着急:这返校的车票可怎么办?这时,我突然看到侯桂荣正在服务台前热心地为旅客解答问题。那张和善的笑脸——就像母亲那样祥和——吸引了我。当她了解了我的种种难处后,二话没说,主动答应帮我买票,并将家里和单位的电话全告诉了我。
就这样,这份感动一直持续了4年。每次寒暑假都多亏了她帮我买车票,使我60多个小时的旅程不会因无座而无奈。当她得知我家境贫寒、靠贷款求学时,又给我买东西,送我衣物、书本,安排我到她家吃饭、休息。她还常给我打电话问寒问暖,鼓励我要努力学习,靠知识改变命运。
当时,我真有些不理解她何以对一个陌生人如此。后来随着交往增多,我亲眼看着她站在侯桂荣服务台前耐心地为旅客释疑,亲眼看着她围着给婴儿哺乳的年轻母亲忙这忙那,亲眼看着她扶着颤巍巍的老大爷上车……
看了4年,我懂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现在觉得,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并非只是会上讲讲、耳朵听听、嘴巴说说,而是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像侯桂荣同志那样,在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再想想还能为旅客做点什么。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铁路职工关爱使我生活得充实而精彩。大学4年,我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担当了学校、系、班里多项职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大四面临就业,在侯桂荣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
我必须承认,这4年,如果没有侯桂荣的关爱与影响,我的人生之路不可能走得如此稳定和精彩。铁路系统乃至行行业业,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侯桂荣,也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采访后记
黄田丰同学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信念、责任与奉献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登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可与天堂媲美的杭州,来到浙江大学。通过和黄田丰所在系的领导和老师接触,直至见到这位开朗、健谈、成熟、自信的阳光男孩儿,记者的所有疑惑一一释然。
在人生处于重大转折点的关头,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刻,黄田丰认识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铁路职工——齐齐哈尔站客运员侯桂荣。从此,侯桂荣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在小黄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来,从小到大一直敬仰的高大英雄形象和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任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从侯桂荣身上,黄田丰懂得了一个传统而朴素的做人道理:人生在世上不能只讲索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懂得回报,要尽其所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大学4年,黄田丰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公益活动,每年都义务献血一次,他还想报名捐献骨髓……
这件事引发我们许多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正在成长的下一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窗口单位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记者 赵烽 高李鹏 200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