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校长难解老浙大界石身世

谁能证实华家池这段失落的历史

发布时间:2005-04-30来源:


    “调查都快一个月了,但连浙江大学的老校友、老领导也不知道它的身世。”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档案馆里,副研究馆员唐银娣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这块身世颇具争议的“国立浙大”界石,“我们甚至请教了91岁的原农大老校长陈锡臣老先生,他对界石的来历也不清楚。”
      
    老院士路边发现老界石
      
    这块界石高约1米,边宽均为15厘米。仔细辨认下,可见四面刻着快要磨平的字迹“国立浙大”。石面布满青苔,年代久远。
      
    唐银娣说,这块界石其实一直都躺在华家池校区13幢职工宿舍旁,当成垃圾无人问津。“今年3月31日,原浙农大老校长、中科院院士陈子元老先生正好路过,认出石头上有‘国立浙大’的字样,他立刻要求档案馆进行保存,认为这是见证浙大变迁的‘实物档案’。”
      
    界石身世牵出浙大往事
      
    经档案馆资料查证,“国立浙江大学”的名称于1928年正式启用,至1951年10月终止。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曾在1934年由杭州市郊笕桥迁至华家池,建造新校舍(国立浙江大学当时校址有两处,大学路校区与华家池校区)。1937年抗战爆发,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华家池校区在抗战中被破坏殆尽。1946年6月,浙江大学农学院重返华家池原址,重建校园。
      
    “这块界石究竟是1934年建造新校舍时留下的,还是1946年重建校园时立下的,连华家池校区的老同志也不知道。”唐银娣说。
      
    猜测一:1934年建馆时立下
      
    华家池校区管委会主任曹列锋是浙大农学院1965届学生,他说:“以前曾在校园的工地、菜地中发现过两块类似的界石,但都失落了,这是第三块。”曹列锋在参考了校志后作出估计,界石可能是1934年建造农学馆时连基石一起打在地界内的,“当时华家池还是一片荒野坟地,千余亩的地界应该需要界石吧。”
      
    猜测二:1946年重建时立下
      
    而据《浙江农大八十年》的编写者、浙大老校友俞惠时的观点,估计界石应该出现在1946年前后。他认为,界石的功能在于区分地界、维护财产。1934年在华家池傍建造了农学馆,其气势、外观可与白宫媲美。但在抗战中,农学馆等建筑常被附近的农户挪作他用,界石可能是在1946年重建时立下的。
      
    谁能圆老校友的怀旧梦
      
    现年91岁高龄的陈锡臣在1935年考入浙大农学院,对于界石没有深刻的印象。但陈老表示,农学馆当时是浙江省最有气派的建筑,农学馆遭日军破坏后,甚至还有人为争要农学馆的建筑材料而发生事故。
      
    “华家池校区是浙江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区,许多高龄的浙大老校友对华家池校区都有极深刻的感情,这块‘国立浙大’界石上不仅仅承载了当年的那段历史,更寄托了老校友们的母校深情。”唐银娣说,谁能解开界石的身世之迷,一圆老教授们的怀旧梦呢?
    
    本报记者 杨影/文 见习记者 徐彦/摄 200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