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医生在杭做了10年志愿者

发布时间:2005-05-11来源:


    昨天,80岁高龄的志愿者RobertFinley和5月7日刚满77岁的ClarkHoffman正式告别他们连续志愿服务了10年的杭州,准备启程回国。此前,他们几乎每年春天都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作长时间的志愿医疗服务:Drfinley每次来都要连续呆上2~3个月,DrHoffman则更长,从1994年邵逸夫医院建院至今,几乎没有间断过。
    
    美国医生轮流坐堂
    
    因为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合作,邵逸夫医院10多年来一直都有美国医生轮流坐堂,为患者治疗。除了短时交流的医生外,像Finley和Hoffman这样的退休医生占了不小的比例。
    
    Hoffman医生几乎是所有志愿者中来得最早的一位。1994年一个春天,当他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土地时,连一句中文也不懂,也没有人知道他想去的“SirRunRunShawHospi-tial”是什么地方。他带着医院的介绍册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医院之所在,而当初为他带路的人,现在已经成了他的朋友。
    
    在他之后来到的Finley医生,原本与他并不熟悉,两人在不同的医院工作,只是因为退休后参加了同一个志愿者组织而相识。通过Hoffman医生,Finley医生了解到罗马琳达大学与邵逸夫医院的合作,并欣然成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中国。
    
    “听说要来中国,我特地以旅行者的身份来转了一圈。我不担心会不适应环境,在那之前,我曾去过非洲等地做志愿者,我只是对即将前往的这个国家好奇。”Finley医生微笑着说。
    
    喜爱中国文化
    
    在工作的空隙,Finley医生最喜欢做的,是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去看西湖,去看群山。一有假期,他就喜欢去旅游,北京、上海、昆明、大理……几乎数得出来的地方,他都去过了,五一里,他还特地和朋友们去了趟西安,“离开前,去看看兵马俑。”他说,“美国只有200年历史,而中国人在公元前,就创造了了不起的艺术。”
    
    除了旅游、越剧、国画等共同的爱好之外,Hoffman医生还把他对网球的爱好带到了中国。在他的带动下,医院不少医生都成了网球高手,院内还盖起了网球场。“回国后,我会怀念这里遇到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Hoffman医生说,这几年,中国发展很快,仅邵逸夫医院周围,就出现了许多大型超市,而1994年,他和太太Babara刚到时,只能去附近的采荷农贸市场购物,“那时候的不少摊主现在还在,他们竟然都认得我们。”Hoffman笑说。
    
    “这里的人,很好,很尊重我们,待人处事很周到。我们其实一直在被感动。”Finley医生说。
    
    他设计了手术拉钩
    
    “中外医疗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两个洋医生都耸了耸肩膀,觉得不好说。
    
    退休前,Finley医生是俄亥俄州医学院的外科教授,曾任2届俄亥俄州外科协会主席。他告诉记者,自1995年来到中国、来到杭州后,他几乎是一步步看着医院的外科从当年8个人的小组发展成为现在80个人的大科室,人员素质提高,技术越来越娴熟,而且开展了多种当代最复杂、最尖端的腹腔镜下手术。“我们来中国的初期,做了很多手术,现在,体力不行了,只能站在旁边指导。不过,这些医生都很聪明……”他说。
    
    他没有告诉记者的是:由他设计并以他名字命名的“Finley拉钩”广泛运用到邵逸夫医院的外科手术中;对医院肝胆外科手术而言,这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多年来一直靠人力拉开腹壁进行手术的方式,使外科手术变得轻松许多。在Finley医生看来,医院外科的迅速发展,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志愿者和交流医生有关,并非他一人的功劳。
    
    缩短了中美差距
    
    Hoffman医生说,他们来中国所做的,是把最新的外科技术、标准化流程教给杭州的医生,同时,帮助医生们对外科手术科研产生兴趣、进行研究,使这里的医生成为美国外科学会的成员。
    
    “曾经有位Bryner医生,在邵逸夫医院一呆就是两年,他不仅推动了院内医生的轮转制度,还将美国住院医师系统带到了中国,对杭州医生进行培训,他的工作,为今天的这一局面打下了基础。中国,至少邵逸夫医院的外科医生,与美国并无差别。”Hoffman医生补充说。
    
    本报记者 林丹 20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