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制笔:技术攻坚求突破

发布时间:2005-06-08来源:


    突破缺乏核心技术的瓶颈,冲出发展平台期,这是分水人对本地经济未来发展的期待。
      
    2004年,“中国制笔之乡”桐庐县分水镇生产了55亿支圆珠笔,其产量是4年前的2.5倍,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0%,但每支笔出厂价格却只高了不到1倍。去年以来,主要原材料塑料粒子价格从每吨5000元上涨到13000元,利润空间再次收窄,上升曲线正在变缓。
      
    环视四周,不少称号让分水人倍感竞争压力:温州——“中国制笔之都”,宁波贝发集团——“中国制笔城”……
      
    虽然今年圆珠笔的产量预计突破60亿支,但有人大胆设问:蚂蚁雄兵式的分水制笔业,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久?
      
    于是,选择发展新路径的冲动,成为分水人的集体行为——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圆珠笔外观改进和添加功能,以持续量的扩张;另一方面,在政府推动下,一些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试图在制笔核心技术上实现革命性突破,用质的进步求得生存新空间。两种选择的竞合,正是分水笔业的现状。
      
    一年能冒出几百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但始终不能让档次迈上新台阶
      
    分水镇口,一块巨大的看板引人注目。这块由杭州市制笔协会所立的牌子上,花花绿绿地画着几百种圆珠笔,这些笔的外观和功能都被授予国家专利,受到法律保护。
      
    这块看板,体现着分水制笔业寻求突破的一种思路。
      
    桐庐县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全县专利申请才21件,2004年猛增到541件。其中,分水制笔企业申请的占到90%以上。
      
    这些专利申请中的绝大多数属于难度较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两大类,鲜有审查门槛很高的发明专利申请。分水镇镇长徐志勇说:“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他们最先想到、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改进笔的外观和实用性。”
      
    在分水的600多家制笔企业中,年销售产值上2500万元的已经算大企业了,且只有几十家。凭这样的实力,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完全的原创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每年不出几个新产品,在市场中又难以生存。两难之间,企业选择了低成本、低风险的外观革新。
      
    浙江新富文具有限公司的老总每年拿着新产品的样品和图纸,到广交会、华交会甚至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参展,争取订单。表面上,这个企业年年开发出20多个新品种的圆珠笔,但企业技术主管傅云刚介绍,其实笔的挂钩从塑料换成金属,就算一个新品种了。
      
    除了外观的改造,分水人还绞尽脑汁给笔附加了很多功能。有装上指南针的笔,有装了收音机的笔,甚至有装了MP3的笔!有人戏称,凡是笔上能加的功能,大概分水人都想到了。
      
    遗憾的是,在笔产品“金字塔”中,与用于中高级商务的中性笔和水性笔相比较,分水制笔企业生产最多的油性圆珠笔始终处于最低层。据当地企业介绍,他们生产的大多数圆珠笔是被客户采购去做广告笔的,只要色彩鲜艳、形状奇特就行。相应地,此类笔的价格一直受制于人,虽然销量越来越大,但是效益提高却很缓慢。由于油性笔制造的资金、技术门槛低,后来的市场竞争者对分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模具软件,研究中性油墨配方……从核心技术突破入手,分水人力图重塑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改来改去,分水笔业的道路并不是如人们所愿豁然开朗。外观的革新虽保持了量的继续扩张,却回避了在油墨、笔尖和模具开发3个核心领域的技术升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笔芯的成本占到整支笔的50%以上,而分水制笔企业自己生产最多的产品是笔杆,笔芯大都从上海甚至国外购进。而笔芯的关键就在于油墨。
      
    桐庐县科技局局长方裕良说:“中性笔是现在中高端市场的主流,利润很高。而中性笔的关键就是油墨。纬度不同的地区,油墨配方不一样。中性油墨连国家标准都没有,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谁先破解这个难题,谁就能占据产业链的最上游。”
      
    笔尖生产的难度亦然。关系到笔芯出油是否顺畅的球珠与铜头的匹配度,不以毫米计,而以微米计。配不好,要么太干,要么太湿。
      
    外观改进也有技术问题。手工开一套模具要1个月时间,如果有模具开发软件,用电脑设计、数控机床开模具,则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
      
    进入新世纪,分水人开始意识到,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重塑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整个制笔业就无法逃脱“原地踏步”直至萎缩的命运。
      
    分管工业的镇党委副书记兼副镇长孙建新说,根据分水制笔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上述带有共性的技术难题攻关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肯定难以承受,必须政府牵头,推动整个行业共同出力来解决。一种被称之为“行业联合开发”的模式,被运用到制笔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来。
      
    2001年,由县科技局、分水镇撮合、资助,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同年,分水镇成立了圆珠笔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3年被省技术监督局授权为省级检测中心;2003年,还是与浙江大学合作,分水成立了桐庐笔用油墨研发中心。这些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围绕制笔业快速发展的设计、模具、笔尖、油墨、配色五大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今年,分水镇整合资源,筹划成立制笔块状经济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这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独立法人主体,由浙江大学、政府科技职能部门、制笔企业共同运作。同时,桐庐县为制笔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引进装备的贷款贴息1000万元。
      
    政府的强力推动使企业参与产业升级的热情高涨。骨干企业为科技攻关提供了小试和中试基地。在承担精密模具软件中试任务的“新富文具”模具车间,我们看到企业新添置的几台数控机床正在自动削切着模具。有40多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研发中心的工作。
      
    经过努力,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RE的制笔精密模具的研究开发”、省级科研项目“笔用油墨的研究开发”等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适应本地气温的中性油墨配方已取得了一个发明专利,目前进入试生产阶段。这些技术一旦成熟,将由参与研发的企业优先使用,然后扩散到整个行业中去。
      
    笔者在采访期间,还听到许多这样的呼声:在期待制笔核心技术开发成功的同时,政府和企业不能闲着——能否选商引商,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引进笔尖、模具生产线,拉长产业链;能否把要素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使“集团军”成长为“方面军”;能否打破目前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形成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从企业机制上寻求发展的动力……
      
    600多家制笔企业、200多家配套企业和3万多“靠一支笔吃饭”的农村劳动力,让分水制笔业没有退步的理由。为了让这朵“钱江浪花”更加闪亮,处于转型平台上的分水制笔业还有许多可为之事。
    
     (本报记者 金波县报道组 潘连魁) 20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