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实践与交流的机会

——访浙江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叶民

发布时间:2005-06-16来源:


    记者:叶老师你好。浙大首次承办第一届全国高校结构设计大赛。作为组织人员之一,请您谈谈这次结构大赛的初衷。
    
    叶:我们一直认为,作为一所研究性的大学,它的课程和教学的概念应该广泛,不能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讲座,老师讲学生听这么简单。所以我们非常强调要把教学从课堂内转到课堂外。把课堂的理论学习应用到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中,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研究性大学实践与创新的新起点。所以,最近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活动。结构竞赛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产生的。
    
    很多国内兄弟院校对这项工作都比较重视。在不同地区的高校也举办过小规模的结构设计竞赛。在浙大,在浙江省,这个竞赛已经举办了好几届。对此类竞赛的高度重视使得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应该携起手来将这个竞赛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进行推广。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一个推动、示范与引领的作用,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学习的机会,我们由国内比较重要的几所高校,或者说在土木建设这个学科实力比较强大的华东几所高校携起手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希望作为发起单位能够推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的进行。
    
    记者:首次举办这类大赛,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准备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叶:浙大作为第一界结构大赛的承办方,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区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也得到了兄弟的积极响应。本次大赛有31所高校51个队伍报名参与,还有很多院校打电话来咨询。
    
    为了能让这个活动高质量顺利的开展,我们召集了9所发起高校建工学院的院领导、教务处的领导,成立了委员会,制定了竞赛章程,邀请了一些国内知名专家、院士,做我们的竞赛顾问,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的工作是命题,包括制定竞赛规则。前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命题和制定测试的程序上面。
    
    浙大的建工学院、教务处以及相关的一些职能部门也都积极配合,成立了相关的工作小组,设立了秘书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竞赛组,目前为止,各项工作进展都非常顺利,我们在前期也很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这次大赛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叶:很多。有两个方面要重点提一下。第一,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本科学生参与我们的竞赛组织工作对学生本身是一个能力和素质的锻炼,所以很多竞赛的组织工作都是学生参与的。一周前我们校内的选拔赛,服务人员都是由建工学院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成效,是全国竞赛之前一个非常有益的锻炼。
    
    此外,我们非常注重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前期的结构设计大赛都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次首届大赛便得到了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他们对我们的竞赛工作进行了全程赞助。我们觉得能够保障竞赛既有科学性又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借助了社会的力量。今后我们还将考虑由企业、社会来出竞赛题目,邀请更多社会部门的同志来参与专家组的工作,作为评委参与评分。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关注我们的竞赛。
    
    记者:您认为在接下来的比赛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叶:困难应该不大。第一届竞赛地点在紫金港,对一些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不是很方便。此外,我们希望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能与我们土建的同学组成一个跨学科的队伍。我们每年都有一批非土建类的同学参加这个竞赛,但比例不是很高。毕竟这个竞赛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体现在理论方案设计答辩,对非土建类的同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参与面很难扩大到所有学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记者:浙大在近几年也举办了不少此类的结构设计竞赛,与全国性大赛的异同点在哪里?
    
    叶:首先是时间上的差别。校内的竞赛没有时间上的严格限制,而这次大赛要求选手在两天内做完。我们的校内预赛严格按照全国大赛的程序模拟,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比如在测试手段上做了更新,以前是推拉式的仪器,这次用了一些光电传感的元器件,提高了测试的灵敏度。另外还购买了一个软件,由计算机处理实时显示并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参赛同学都能看到。测试的手段更新,精度提高,也增加了公平度。
    
    记者:您对大学生,尤其是我们浙江大学的学生有什么期望?
    
    叶:这是一个实践与交流的机会。对参赛的大学生来说,有了一个跟其他院校同学沟通与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也是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
    
    对我们浙江大学的同学来说我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参与。无论是对选手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到紫金港现场观摩,去旁听,启发思维。
    
    (葛伟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