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创新 土木学子令人期待

————访浙大建工学院院长董石麟教授

发布时间:2005-06-16来源:


    第一届大学生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在获奖选手的喜悦与专家精彩的点评中落下帷幕。闭幕式后,我们对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院长董石麟教授进行了采访。
    
    董教授对此次大赛的筹备工作及浙大两支代表队取得的优秀成绩感到很满意。他说,这次大赛为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开创了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平台,同时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机会。大赛汇集了国内众多大学土木建筑学科的精英,代表了目前国内同类赛事的最高水平。参赛作品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构思新颖,结构轻巧,制作精美的模型,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董教授表示,希望这项比赛以后能够延续下去,并且随着其影响力的增大,将范围扩展到海峡两岸,延伸到东南亚,乃至走向世界。
    
    董教授还表示,本次大赛的命题是高层建筑,这对于实际的工程运用也有着指导意义。实际建筑工程的材料性能与本次大赛所使用的卡纸不同,这是模型制作的抽象之处,但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知识是相通的,因此结构选型与理论承受荷载的分析成了模型制作的关键和难点。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尽力去发掘并且充分发挥了提供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积极将实际工程技术运用到模型制作中去,出现了框筒结构、矩形桁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用绳索代替受拉杆件等等,有的还成功地运用了预应力的知识。这些尝试使得大多数模型都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其理论说明书中所分析得到的荷载能力。
    
    谈及此次大赛的冠军归属时,董老师表示,浙江大学代表队不负众望,他们的模型造型精美,结构考究,做工细致,获得了唯一一个特等奖,是经受住实践考验的。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各拿了两个一等奖,也是其参赛选手实力的体现。东南大学创造性地利用硫酸纸抗拉性能突出的特点,做成了框架蒙皮结构;同济大学在构件的节点处理方面也很巧妙,摒弃了传统的粘贴手法,而是直接将一根杆件弯曲形成“V”字型抵住受力柱,再用蜡线绑住。这样节点牢固,结构整体性强,刚度好。诸如此类创新手法的出现,说明我们土木建筑学科的同学有着极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说明这些高校在土木建筑等学科知识传授上的全面、扎实。
    
    浙大作为承办方,对此次大赛的各项工作考虑地比较多,也得到了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董老师为此感到无限欢喜。当谈到下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将在清华举办时,董教授表示,到时浙大一定会派出高水平的选手去参加,同时希望并且相信我们一定会再创佳绩!
    
    (田媛 高玲玲) 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