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这一距离地球最近的红色行星,曾引发人类无数的遐想。火星上是否有水和生命?火星探索将对人类带来哪些影响?今天,应浙江大学的邀请,1962年出生于德清的美籍华裔地球物理学家费英伟带着他5月20日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火星研究成果,来到浙江大学,与师生共话遥远而神秘的火星。
火星的核心可能是液态
火星核心究竟是液态还是固态,科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但费英伟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费英伟说,他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火星的核心极可能呈液态,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火星核心的大小。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费英伟说,首先,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地球、火星等行星在围绕太阳旋转时,会被太阳所吸引,从而产生变形。如果行星的核心是固体,变形幅度就会相对较小;而如果是液体,则变形幅度就会较大。而科学家发现,火星的外形变化幅度均比较大,由此可以确定其核心是液态。
其次,科学家通过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在远古时期有很强的磁场,这一磁场是由火星在刚刚形成时所产生的巨大温差“催生”而成的。此后,由于温差的逐渐缩小,磁场慢慢消失,只存在了5亿年。假如火星的核心是固态的话,磁场不会消失得这么快,至少可以存在10亿年。最后,火星核心被认为是由铁、镍和硫等元素组成,超过1400摄氏度就会被熔化成液体,而实际测量表明,火星核心的温度已经达到18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下,火星的核心已经被熔化成了液态。
费英伟的这一最新发现,发表于今年5月2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瞩目。国内外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火星内部的特性,进一步推动对地球演化的研究。由于火星与地球环境非常相似,地球在经历地壳运动之后,与最初形成时的原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之相比,火星却很好地保留了其最初的原貌,因此对火星的研究,对于揭示地球的生命起源也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人类为什么要探测火星?
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川”,以及水曾流过的“痕迹”,以及各式各样的火星探测器……在演讲中,费英伟向浙大师生们描绘了人类探索火星的漫漫征程,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兴趣,许多学生也纷纷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火星上是否有水和生命?人类为什么要探测火星?
费英伟回答说,至今为至的研究也初步确认了火星上有水存在,但目前要发现像人这样的高级生命不可能,但不排除火星上有细菌这样的低等生命形式存在。
他说,在火星上寻找水和生命,是火星探测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类寻找宇宙生命的第一步。这是因为火星轨道与地球较近,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那么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登上火星仅仅是火星探索的初级阶段,其远期目标,就是将宇航员送往火星。而更令人神往的是,科学家甚至设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定居点。也许,火星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火星原来与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关系这么密切,一点也不神秘。”浙大地球科学系的一位女生告诉记者,这场遨游火星的思想之旅让大家兴奋不已,也点燃了不少学生的浓厚兴趣。(本报杭州6月29日讯)
本报记者 肖国强 200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