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正是北方某著名高校开学的日子。当各地新生满怀憧憬迈进这所大学时,听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一个多月前,学校心理系一位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竟从五楼宿舍的阳台坠楼身亡了。此前也曾发生过这样的轻生事件。
惋惜、震惊、反思,从一个月前延续到了现在。而随着新学期的开学,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以及针对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改革,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为什么总是名校?
昨天,当记者走进浙江大学,依然听到不少师生对此事议论纷纷:“那么好的学校啊,还是心理系的学生,怎么就做出这样的事情啊?”对此,浙大心理咨询专家金海燕副教授表示:“越是名校,学生的自杀问题越要重视。”原因很简单,越是名牌大学,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就越高,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已上大二的小王很坦率:“从大名鼎鼎到默默无闻,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他说,在以前的学校里,老师特别宠我,功课我最好,到了这里什么都没轮到我。而且,强者太多,第一次英语分段考试,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考下来人都要崩溃了。
复旦大学一位辅导员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学生刚进校时,落差比较大,老觉得同学们看不起他,之后他经常做出怪异之举来引起大家注意,比如凌晨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天天找辅导员聊天,用英语自问自答数小时。最后,他被查出患了狂躁症,只好休学一年。
前不久,甘肃中医学院大三学生郑访江发动同学,在兰州五所高校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只有16.2%的人想过要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最终却只有5%的人真正找了咨询师。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也显示,有超过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常见的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
其实,并不只是中国高校存在这样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显示,40%的大一新生存在各种抑郁症状,而且大学生自杀比例也逐年看涨,大量的自杀学生也都是出身高校“名门”。
大学之计在于“一”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反思,许多高校老师都表示这样的观点:大学第一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转变期,大一新生的心理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需要重点引导。
今年,浙江大学专门推出“新生活动月”和“新生一年特别教育计划”。在“新生活动月”中,浙大特别实施“学长辅导计划”,从大二学生中挑选成绩优良、心理素质好的学长进行辅导培训,每6—8名新生配备一位学长,学长必须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与自己的辅导对象至少谈话一次,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必须再与辅导对象至少谈话一次,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新生,让新生尽快调适心理状态。
金海燕副教授说:“由于大多数入学新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怕出丑,所以我们还特别开发了一个心理辅导项目———新生团体辅导,并和学长辅导制挂钩”。据了解,团体辅导一般是8个人为一个辅导小组,让学生感到“我并不孤独”,从而起到一种心理安慰、压力缓解的作用。辅导问题的设置则由大二学生投票选出,例如“师生交流不顺利”、“贫困生压力”、“同学交际障碍”等等,有辅导需要的同学只需发个邮件预定即可,不愿接受辅导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学长们会私下劝服。
地域差异也是带给新生的一大压力。复旦大学历史系小罗回忆刚来上海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所以,复旦大学今年还推出了“知识补习计划”,从大一开始,就配备师生给部分学生弥补因地区差异而导致的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让新生树立起自信心。
今年,各地高校纷纷在“心理”上做文章。日前,重庆市教委正式宣布,从今秋入学的10万新生开始,首次全面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并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各高校还必须按照1∶3000左右的师生比,配足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吉林则正在制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大纲,以有效地对大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进行干预,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危害。
特别关注贫困生
大学新生中的贫困生,则是应该给予特别关爱的一个群体。
福建师范大学曾在入学新生中进行过一次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贫困生抑郁状态较严重,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等五方面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因此,各高校在落实“奖、勤、补、免、贷”等经济扶助手段之外,更加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助。今年,复旦大学专门制定了针对贫困生的“双助计划”,除了经济上的支持,还侧重对贫困生精神层面上的“成才扶助”。据复旦大学学工部部长夏科家介绍,成才扶助计划主要针对心理有障碍,比较自闭和获取资源能力较差的两类学生,整个计划分三部分:一是给每位贫困生提供一个“锻炼岗位”,包括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等;二是开设“成才学校”,周末滚动开设课程,主要涉及心理辅导,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自愿轮流上课,也为贫困生提供一个拓展人际网络的平台;三是“一师一友”制度,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要一对一地指导贫困生如何克服各种问题,给予他们更多关心。
浙江大学则给每一位贫困生赠送了一本书《走向成功》,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爱心社”,全部由贫困生自己组成、建立、运作,为贫困生提供社会活动的机会,也让大家能够在一起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有关专家表示,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部分大学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而要让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脱贫”,就必须靠大学生自己和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谭新政 实习生 徐佳)2005年8月3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