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在纽约市场上,原油期货价格已突破每桶70.90美元。能源危机已经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发展一种既原料丰富又安全环保的能源,成了中国也是世界的当务之急。目前,全世界科学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海水,地球上最丰富也最普通的资源。
从8月30日起到9月3日,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国际同行共同发起了一次国际研讨会:第四国际非线性等离子体科学研讨会和等离子体湍流与输运国际讲习班(4thWorkshoponNon-linearPlasmaSciences&InternationalSchoolonPlasmaTurbulenceandTransport)。这个研讨会请来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中国的权威科学家,将如何把海水变为“汽油”的问题进行讲学。在会上记者获悉,中国将出资10亿欧元,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共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向海水要能量不是难题
海水里能提取能源?是的,并且这已经不是难题。科学家利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氘(氢的同位素)进行核聚变,就能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计算,每一升海水中可以提炼出1/6克的氘,其聚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放出的能量,若将地球上的所有海水中氘都提炼出来用于核聚变的话,那么可以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而地球本身的寿命也只有50亿年,因此可以说,一旦将这项技术应用起来,整个世界的能源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更重要的是,聚变后的产物没有任何放射性,且相当环保。
但是,现在科学家遇到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氘的核聚变,也就是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这也是实现商业用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球共投入100亿欧元
尽管这项研究前途无量,但花费巨大,以至于一个国家难以单独承受。今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由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参加的六方会议上,最终决定共同出资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Cadalache)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InternationalThermonuclearEnergyReactor)。该计划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间合作项目,总投资100亿欧元,中国作为一个完全成员投资10亿欧元。反应堆将从2006年开始建造,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预计运行20年。
这项计划同时也是中国目前为止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将有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特别需要年轻一代的基础研究人员的加入,因为整个计划从建造到运行将持续30年。
浙大开始培养专业人才
这项计划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在浙江大学召开的此次国际研讨会,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核聚变研究人员。
据浙大物理系副主任盛正卯教授介绍: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投入很多,实验基础也不错,但最缺少的就是人才,缺少科学家,因此浙大将重点培养一大批年轻人。
盛教授同时提到:浙大在该领域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会偏向理论和计算机模拟,为ITER项目输出更多的专业性基础研究人员。
本报记者 朱杨健 本报实习生 俞冲杰 2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