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大学时代

感悟百年浙大---团委举行浙大学子知校爱校荣校老校区寻迹活动

发布时间:2005-10-08来源:作者:19044


    10月3日,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筹)与浙江大学奔向2008奥林匹克运动俱乐部利用长假举办了一次“浙大学子知校爱校荣校老校区寻迹活动”。一大早,许多闻讯的同学就冒着秋雨赶到了集合地点,其中还有一位特意从上海赶来的老校友,许多没有票的同学也前来向领队老师“说情”,表达其渴望参加活动的心情,最后90人的位置硬生生的“塞满”了122人。
    
    浩浩荡荡的队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但是同学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让所有人为之骄傲的百年浙大的辉煌和催人奋发图强的“求是”精神。玉泉的深邃,西溪的大气,湖滨的神秘,求是书院的古典,华家池的秀美,之江的巍峨,紫金港的现代,让所有的学子如痴如醉;求是学院前,更是让所有的同学感受到了百年浙大的辉煌和深深的自豪……一天的寻迹时间很短暂,但参加活动的同学都对“求是园、求是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回校后,不少同学有感而发,写下段段美文,陈述这一天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我们撷取一篇,附录于此,以窥一斑。
    
    (李铭霞)
    
    环校寻根之旅——记“寻找求是精神”玉泉校区游
    
    ■ 林宏建(04生物系统工程)
    
    感谢台风“龙王”的稍为收敛,赐给我们一个类似于和风细雨二月天的天气,给这天的行程蒙上了一种奇特的气氛,也感谢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给我们“寻根”的机会。而头天晚上,我们奔向2008俱乐部的工作组人员为防止因下雨而出现意外,给每一个能联系到的参与者发了条“风雨无阻”之类的短信以表决心;结果发现这样纯属多此一举,早上过来的人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得多,包括头一天没领到车票的同学也闻“求是”而趋之,本来只能乘座90个人的2辆校车挤了122人!我们邀请到的玉泉校区导游——校友商战明先生见到此情此景,拿起扩音器,说了句我感觉略微严肃的话:“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参加的同学都具有超前意识,相信大家会不虚此行。”
    
    玉泉参观结束前,商师兄(我们都习惯用师兄而不是学长)4次提到类似的话,在食堂用早餐见到他时他也这么说。对一个已毕业多年且久历商业战场的企业家而言,这话的分量很大。若作为学校领导,他尽可以高喊“求是求是启真启真”,因为这是浙江大学创办以来一以贯之的品格,需要有人出来宣传它的好处;若是个离开学校不久的学长,这么说也很容易理解,是对教育自己的母校一种情结的体现,当然也是给自己添彩的说法。于是乎,带着这个疑问我参观,做记录,试图在走出玉泉大门前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其实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玉泉发生的一幕幕……
    
    朦朦细雨中我们来到玉泉,校区内面草多树多,建筑依山而起。没走多久就看到竺老对大家的两问,从西迁至今,这两问一直问到2005年的秋天。在这近七十年的历史中,两个问题就是两匹野马,在求是学子胸中奔腾,时隐时现,壮观之至。它们问出了浙江大学厚重的历史,问出了求是人稳扎稳打的人生态度,问出了为祖国的科技文化乃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一大批英杰。这两问比曾子的“三醒吾身”晚两千多年,但它的影响和被引用的次数,恐怕与后者难分伯仲。
    
    浙江大地,人杰地灵,求是先人远见卓识选取了玉泉这块风水宝地,她背靠林木郁郁的老和山,周围有西子西湖和灵隐,风景如画。她像一个生养众多的母亲,孕育出一个个骄傲的儿子。而与其说玉泉水土宜人,不如说求是教授更“宜人”,参观时同学们对伟人雕象的兴趣显然大于周围的草木,费巩亭下长时间聚集着很多人,瞻仰他温和的颜容,观看上面的介绍文字,感慨他的英年早逝。费巩先生是烈士,看过他的文集之后你会说他是一个慈父。在他任教浙大的那几年,注意到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的情况,生病的人数多,危及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经过考察他上书竺老,指出:学校气候潮湿病菌孳生选址不当,学校课程过多超出学生的精力所及,还有硬件差设施需要改善,他给出建议,一条条具体可行。就像一个父亲,看见儿子身体虚弱,就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他妈,要多给营养,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等需要多少,配方几比几比几……费巩教授逝世时不过35岁,正值壮年,但他英名长留,除开他的学术成就,恐怕与他对学生的关心分不开,我相信学生会忘记许多教授,同样也会记住一些人,叫子孙让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
    
    爬上老和山脚再沿邵科馆后的草坪下来,就在路边有块95届毕业生集体捐送母校的一块奇石。由于近几年杭州酸雨不断,上面的文字居然已经模糊,我努力辨认,抄摘如下:“雅音游栋,杰俊弄潮;四年求是,慈晖常沐;惜今去远,教泽将遥。”看到这里犹如看见求是学子虽身居世界各地,但心中仍念求是教诲。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有耋髦老者颤颤危危却正襟危坐,随着音乐声起而高唱“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还有年壮学子,满面春风,唱着同样的音符。
    
    商师兄提起他还保存着那时的照片,于是我向他预约一张保存,这种场面实在是太珍贵。因为你因此会知道有人有与你同样的求学经历,有与你一样的归属感,和你有一样的情操,有一样的已竟或未竟事业,虽然你远离故土,你不孤独。有人与你同在。这种感觉,我以为就如基督徒说起“上帝与你同在”,犹太教徒在漂泊途中“来年返回巴勒斯坦”的共同愿望。
    
    商师兄的精彩解说也说明了同学间共同之处所能引起的共鸣。用他的话说,就是当你在欧美澳洲或者其他任何地方遇见昔日学友,就象他刚刚从对面的寝室走过来跟你打招呼,然后马上可以尽情回忆以前的岁月,时空的间隔就这样消失掉。最后一段路是沿着宿舍楼走过来的,师兄感慨很多,后来指着一排没有玻璃的窗户说了一段属于他们的往事:一个夏天的晚上,他们一些人把宿舍的窗玻璃“咣当咣当”给砸了。我想他们只是受不了即将告别母校的愁绪,同窗友谊的告落,大家天涯海角各自走散,或许三年五载的难以碰面…
    
    走进玉泉,我知道原来学子之间关系可以这样密切,这种机会下大家可以谈论路甬祥校长怎样,讨论李政道教授如何却不觉得遥远;所谓“求是”精神也是由许多可触摸的东西组成,一个生活片段、一个人物、某时某人的一句豪言壮语,其中最重要的是她代表着乡土气息,是浙大学子的精神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