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永远成功: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发布时间:2005-10-12来源:


    “‘神舟’六号同‘神舟’五号最大的区别是多人多天多圈次和多次科学实验操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门见山。他说:“‘神舟’六号是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实现载人航天目标,即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工程大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
      
    王永志说:“‘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作用是,继续突破载人飞行的基本技术,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技术实验,继续考核和完善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
    
    多人多天飞行是对在太空生存、生活和工作能力的考验,这项技术不掌握,就无法进行预定的空间活动。载人飞行基本技术有长时间环境控制技术、多人多天生命保障技术、长时间飞行医学监督与医学监控保持技术、人船运动协调技术等。
    
    长时间环境控制技术。这是指飞船内的大气环境是人造的,要长时间保持这个良好环境,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除湿。飞船内的空间就那么大,而一个人一天呼出和身体排出的水蒸气是1.8公斤,两个人就是3.6公斤,船内水蒸气饱和,人很不舒服;结成露珠漂浮,就会引起用电安全问题,那后果不堪设想。这就需要用风机把飞船内的空气收集起来,将湿气冷凝后再集中起来。另外,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产生气味,都必须以技术手段来解决。
    
    再就是多人多天的生命保障技术。即吃喝拉撒睡。在飞船上待一天,吃点儿点心,喝矿泉水就过去了,时间一长就要吃上热饭热菜,喝热水。但是,做饭,不能像在地面炝锅、炒菜,烟雾腾腾;拉,得用坐便器收集,这些都已经实验过,在无重力环境下这要复杂得多;睡,在飞船上90分钟一昼夜,无方向,头朝上朝下都得能安睡,睡时既要注意采风,又不能到处飘,所以得把人束缚在固定的睡袋里,这也要做试验。
    
    长时间飞行医学监督与医学监控保持技术。即长时间人在太空生理反映如何,什么情况下有什么反应,心律、血压、心电图等时时刻刻传到地面,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另外,人在太空往往飞行两天就会眩晕,这就是太空病。我们发现了,也采取了医治对抗措施,像用中草药抗晕等,这些都要了解、体验、做实验。同时还要收集和保留唾液、小便并带回来,进行人体如何适应在太空长时间飞行的医学研究。这些是“神六”的重大任务之一。
    
    人船运动协调技术这次也要做重点研究。“神六”飞行5圈变轨后,航天员要打开舱门,脱掉航天服,穿上工作服在两舱间穿行,操作设备,这会对飞船进行扰动。飞船就那么大,在无重力状况下,船里的人一动,或使劲蹬腿,船都会晃悠,甚至翻船。当然,“翻船”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翻船”也是可以处理的,所以要研究它的控制规律,然后改进控制方式。
    
    王永志说,“神舟”六号飞行,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通过人在仪器舱长时间多次对设备的操作,把实验成果带回地面,这些设备都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王永志还说,我们的空间科学技术实验具有中国特色:外国把第3舱在太空中烧毁了,我们则把它留在太空再运行半年,这是高技术高效益,相当于发射一颗卫星。
    
    在讲到继续考核和完善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时,王永志说,成功了不等于成熟了。“神舟”六号前发现的供电衰减、飞行有时震动大,人感到不舒服,这都做了改进。风险最高,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就最高,因此要继续考核和完善载人航天各系统的功能。我们的目标是永远成功。(本报酒泉10月11日电)
    
    
     本报记者于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