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生物经济存在一系列强国“无可奈何”的特征,给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带来了机遇,中国政府和科学家据此制定了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三步走”战略,从而实现中国的生物强国梦。
据科技部高新司介绍,中国生物经济的总体目标,是在未来20年成为生物技术的强国,在技术上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并培育生物新产业,首先成为一个生物产业大国,使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不仅大幅度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大幅度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由积极跟踪为主转变为自主创新为主,使我国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与标准;由单一技术突破为主转变为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的集成相结合,全面提高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由立足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国优势,加速生物产业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由国家投入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国家引导、全社会投入为主,加速企业尽快成为生物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2010年前完成;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2015年前完成;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从2015年开始持续快速发展。
在生物技术积累阶段(2004~2010年),克隆3000个新基因,近200个生物药进入临床,取得30个新药证书;取得3000项专利,总产值达到约3500亿元。
即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整体水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6位,专利总数进入前7位;生物产业园区初步形成,生物产业快速增长,农业生物产业进入世界前4位,医药生物产业进人世界前10位。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含食品、酒类等部分传统产品),其中新兴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转基因植物等)产值达800亿元。
在生物产业崛起阶段(2011~2015年),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点领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4位、专利总数进入前5位。生物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崛起阶段。农业生物产业进入世界前3位,医药生物产业进入世界前8位。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左右,其中新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达3千亿元。
在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第三阶段(2016年以后),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整体水平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2位、专利总数进入前2位。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7%~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新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达1万亿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经济新格局。以国家高新技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为主体,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生物产业基地。基本格局是围绕“一轴(长江三角洲)、两翼(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多中心(东北和西部)”的经济布局,形成相应的生物产业格局,成为世界生物产业强国。
“七路军”联动并进
工业——推进“绿色制造业”
以物质转化为基础的化学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所需能源和原料大部分来源于化石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化石资源正在枯竭。生物技术将使工业生物产业直接和间接为我国相关工业带来4000亿元左右的新增产值。
农业——掀起绿色革命
超级稻、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转基因棉花、水稻、玉米、草、树木逐步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加速动物品种的更新换代;生物肥料、生物农药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畜禽疫苗为基本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动物生长激素、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医药——大幅度跃升
大幅度提高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SARS、人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IV等疫苗进入或接近实用阶段;肝炎、结核、流感、天花等疫苗进一步改型,免疫能力大幅度提高;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生物药、化学药、中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发近200种生物药。生物芯片、PCR、基因诊断、免疫诊断等高技术使疾病的检测与诊断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开辟疾病治疗的新领域。
食品——促进第四代食品的诞生
糖、啤酒、味精、酱油、食醋、酶制剂等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使相关产值达15000亿元。
能源——“绿金”代替“黑金”
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大力发展燃料酒、生物柴油、生物制氢、沼气发酵、微生物采油等技术。
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使用生物技术治理水污染;推动抗旱、抗盐草类及树木进入应用阶段,大幅度提高防沙治沙的技术水平,为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推广一批荒漠绿化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防止或遏制荒漠化势头等等。
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建立严密的监测和检测网络与标准实验室;物理防护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遏制外来生物入侵;建立健全我国濒危物种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与监测技术系列化、标准化体系,为保障转基因植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中医药进一步现代化,使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形成4000亿元左右的产业。
(本报记者 王静) 200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