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适应的大浪淘沙中,大学毕业生将走过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步入社会的心理抵触,有些略显心高自大,有些则表现在对校园生活的心理依恋;随着工作实践,文凭逐渐让位于新知识和新技能,他们在工作的成就感和谋求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接纳自己;在社会交往的不断磨合中,毕业生逐渐架起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桥梁,他们还慢慢地学会了在这一链桥上观赏风景,并有选择地吸收着时代新元素。
毕业一年,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都好吗?日前,我们对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了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共发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100%。
从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度分析
在一种“双向选择”的嬗变中,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切的亚文化群体行为;例如“毕业漂族”、“傍老族”、生存体验式社会实践等,成为了时下大学生们热烈讨论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在刚跨入社会时,其角色转化、职业认同、人际关系、心理磨合等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心理“断乳期”伴随着毕业生的人生转型压力。
对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后出现的部分跳槽、失业等适应行为偏差的分析,也许有助于大学发展与社会服务功能上的价值耦合。当了一年公务员的小王说:“以前自己的成就感主要围绕于单一量化的学习高分,现在考虑问题则不一样了,工作中讲求工作绩效以及许多非智力的因素。”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是个体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一个发展过程。职业适应从“爱哪行干哪行”到“干一行爱一行”
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选择困惑:“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哪行,干哪行”;他们一直在做着这种心理博弈。
调查表明,以职场新人的身份迈入社会时,新鲜紧张的工作对于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期待已久的,工作上他们务实努力,较高的职业理想也一直在心;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着较高的职业发展期待,尤其在薪酬期望上,非常期望能把家庭对自己长期的智力投资尽快地补偿回来。
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适应性,往往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对职业收益和职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满意度。
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为职场新人,你对目前自己工作各个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一般来讲,大学毕业生容易对经济和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满意,而对工作稳定状况、管理制度等则相对较为满意。
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几乎每个人都胸怀壮志,普遍充满着“大干一场”的职业激情,但是,很快许多毕业生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在衔接上的差别所致。表现在现实的毕业生个体身上,主要是职业精神准备不足。而且进入任何一个工作场所,基本都要求毕业生从最普通的基层做起,这种身份落差也是许多毕业生一时难以正视的。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准备,在调查中,有2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46%的认为是不能适应“节奏加快”,28%则认为这种不足体现在“经济上的基本独立,如要学会理财”。
生活适应 工资低消费不低 学校家庭还是港湾
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之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经济上基本独立,消费行为总体上时时处处还都比较理性,但是由于较高的人际交往成本,如朋友聚会和礼尚往来、以及房租、通讯、女孩子在服装和化妆品上开销、男士的健身支出等都比较大,所以一年下来积蓄存量也基本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在毕业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月光族”,虽然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上呈现出“长大不成人”,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却已经完全成人化,“为消费而生活,为休闲而工作”是他们当然的消费价值观。
如前所述,大学毕业生感觉在“经济上的基本独立,如要学会理财”,“独立处事能力”,“家庭责任感,如孝敬父母的时间投入”等方面存在着社会生活上的适应紧张。这是与“80后”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暗合的,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毕业生工作一年在经济上其实还只是达到“温饱”,工资低花费高是个普遍现象。因此他们在消费生活上时常表现出捉襟见肘,闯荡生活中不仅力不从心,而且谋求生活自立时还经常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单向依恋和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学校和家庭还是他们打心底希望投靠的温馨港湾。
人际适应 知道“做人”很重要 圈子基本是学校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总体上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驾驭人际交往,而且他们的交往对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同时,基本上的毕业生都认同工作后“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垫脚石”。
在问到“工作后要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你目前的这种人际交往状态如何”时,4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交往良好,相信只要自己以诚待人,总会有一份心心相印的友谊在等着你去收获”,48%的表示自己的人际交往状态主要是“事务性交往为主,感情不是很深,更喜欢与老朋友交往”,而有10%的认为“很难与身边的人打成一片”。
在调查从业后大学毕业生经常交往聚会的对象时,36%认为是同事,6%选领导,12%选工作对象,30%选择与大学同学,16%的则选择与亲戚老乡。在问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基本上的毕业生期望在交往中坚持平等、信用和友爱。
由上可见,进入复杂而陌生的新环境,毕业生在巩固老朋友的同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交往圈子,但是基于共同的心理体验、又没有利益冲突的心理基础,他们更乐意与知心朋友和亲戚、爱人亲密交往,而在工作中则更多地喜欢保持在事务性交往,感情投入较少。
心理适应 心理落差是有的 积极克服是对的
尽管现在就业市场已经进入供需“双向选择”,许多毕业生依然十分看中自身的学历光环。因此,当他们从学校生活的中心迈入社会成为职业基层的一员,在基层被人“支配”做这做那时,他们内心萌生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同时从校园生活的惬意自主到工作节奏的紧张忙碌,也使一些毕业生产生心理焦虑;尤其在工作待遇、消费生活和职务升迁上,在各种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大学毕业生内心积郁着十分浓厚的紧迫感。
但是,大学毕业生对外在的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现实也是深刻感知的,他们有意识地做着心理调适。因此这些职场新人的心态还是表现为积极健康的。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毕业生刚步入社会,难免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挫折,你是如何看待社会适应中的挫折”时,64%的调查对象认为“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我会选择积极应对,愈挫愈勇”,40%的表示“有时会表现出急躁,但还是要正视并去克服”,只有6%的人会觉得“很气馁,甚至一蹶不振”。
社会化 准备调整比例 在象牙塔里悄悄进行
尽管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经开始了社会化,但大学校园与社会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处于人生拐点的独生子女一代来说,在这个过渡中需要作必要的社会化准备。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途径有很多,你认为下面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有31%认为是“社会实践活动”,有40%选择了“就业实习”,有12%认为“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最有效,另外有少数人选择了“组织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还有其他如家教、兼职等。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而有组织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成为了他们实现预期社会化的最主要途径。
自我评价“学生气”
一般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学生习气”会在工作后绵延一段时间,而且会无意识地时常显现。那么刚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怎样看待自己身上保留的“学生习气”?
刚毕业不久现在绍兴某企业从事营销管理的小尉说:“刚步入社会,有学生习气是难免的,毕竟很多同学都是存在的。而且老员工基本也能体谅我们的这种学生气。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与同事交往的深入,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技术技巧、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总之,我觉得只要自己做一个有心人,谦虚上进,总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
现为某高校教师的小余则显得更加理性,他认为“‘学生气’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方面,它是我们初涉职场的单纯、率直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们处世不够成熟,阅历不深,社会经验不足。适当地保持“学生”的本色,我想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同时,也要尽快地与社会融为一体,熟悉职场的规则和潜规则。这样的话,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从学校到社会,自己基本保持了本色,不同的是做人与处世比先前更圆滑和低调了些。”
可见,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初始心态是复杂和多元的,尽管他们还不同程度地表示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但是他们的行为与心理适应趋向总体上还是积极乐观的,并在社会适应中逐渐地沉淀“学生习气”,从社会中吸取新元素。
当问到“有教育专家说‘大学毕业生在与其他劳动人口的竞争中,展现出明显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你一直有这种自信心吗”时,56%的毕业生表示“有,很强烈”。
◆调查启示可以青春试错 不做职场“弃儿”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启示,毕业生步入社会伊始,社会化将成为他们永远的主题;我们认为,在主动融入社会的进程中,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允许青春试错,但绝不能沦为职场“弃儿”。
浙江大学著名的老校长竺可帧先生曾有两句发人深省的话:“你到浙大来干什么,你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两句话让一个大学生求学伊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大学的两端——求学的入口和出口。在这样的设问情境下,大学生群体就能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认知自己,调整自己。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他们也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以更客观的角度去做,发掘工作中的乐趣,从而把工作作为事业来追求和经营。
善于学习是大学毕业生的优势能力,但是毕业生还必须在社会适应中不断提高人际相处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分工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应当把自己锻造为社会分工链条上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系统的职业教育中练就娴熟的生存技能。
调查执行:周明宝 指导老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0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