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银泰等杭城大商场的“血拼狂潮”,昨天仿佛又一次重演了:这回,大伙争抢的不是“名牌鞋、打折衣”,而是“含金量高的工作”!
昨天,浙江大学首场毕业生大型就业招聘会分玉泉、西溪、湖滨三个校区同时举行,400多家设摊,主办者事先做了充分又细致的准备。上午是浙大专场,每位浙大毕业生凭应聘证进场,下午则向外校学生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招聘会场气氛不算太紧张,但每位毕业生脸上依然写满“血拼”字样——今年包括浙大在内的全国很多重点高校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大硕小硕
首届两年制硕士(戏称小硕)和最后一届三年制硕士(戏称大硕)同时竞争职场!浙大今年本科生只有近6000人,而2003级和2004级硕士生同届毕业,总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达到了6498人。
于是,在就业沙场上“本是同根生,相煎已太急”,一个以往罕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了——
第一张骨牌倒下:“大硕”优势下降
晓婧是浙大2003级中文系研究生。说起今年“大小硕”得一同找工作,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届真是亏了。”
“与我本科毕业时相比,近两年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找工作都越来越难了,偏偏又碰上下一届两年制的学弟学妹,这一创纪录的硕士就业大军压力太大了,我的同学很多都准备考博去了。”
虽然比两年制硕士多学了半年,但“大硕”们并未在应聘时体会到这多出来的半年的好处,有的甚至觉得自己是白读了。晓婧告诉记者:“我们是扎扎实实学了3年的课,像我们这届必须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论文,我每年都会发一到两篇,而下届硕士生并没这一要求。可在招聘会上,没有一家用人单位会主动关心‘大小硕’的差异问题,‘大硕’等于是优势全无。就算我有时特别强调自己是‘大硕’,也仅有部分招聘单位会适当关注。”
记者随机询问了招聘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结果正如晓婧所言,多半人压根不知道有“大小硕”这回事,少数知道的对此也并不在意。
由于“大硕”的确切毕业时间是明年春季,而“小硕”是夏季,因此在许多“大硕”心中,比“小硕”早毕业4个多月的时间已成为找工作时仅剩的优势。一位“大硕”在现场向记者表示:“好歹我们的课程和毕业设计都比他们结束得早,找工作的时间也能宽裕点。”
第二张骨牌倒下:“小硕”在夹缝中突围
别以为只有“大硕”们觉得亏大了,“小硕”们现场找工作似乎也不容易。光通信专业的两年制硕士小赵向记者大倒苦水:“今年大大小小的校园宣讲会已开了100多场,黑压压的全是人,而且不管是什么企业来,现场都挤得要命。哎,谁让我们赶上了大年,得和上届的师兄师姐们一起找工作呢。”
小王是计算机专业的“小硕”,昨天上午折腾了一个多钟头,才应聘了一个岗位。而古典文献专业的小陈则花了两小时也没能投出一份简历,她无奈地告诉记者:“研究生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比本科生严格多了,例如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招聘教师都明确限定了专业,连专业相似的都表示不行。口子那么窄,我这简历还不如本科生好投。”
也有个理工专业的“小硕”感到脚底发虚:“两年的硕士课程太紧了,学习、研究、做课题、写论文还要兼找工作,究竟能有什么研究成果呢?真不知道毕业后会不会被人认为是读完了大五、大六呢?”
第三张骨牌倒下:本科生紧盯机会主动出击
“大硕”、“小硕”同时火拼本科生,让本科生压力更大,现场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西溪校区,某钢构公司招聘台前排着一溜长队,一位国贸专业的女生站在队中正出神地看着该公司的招聘启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记者看到了这样一行字:“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内工资1280元,半年转正后月工资为1480~1680元。”
“这样的待遇你满意吗?”记者好奇地问道,女生摇摇头:“不满意也得试试看,今年学校里硕士毕业生比本科还多,任何一个机会都不能放过。要是我找不到工作的话,那只好去考研究生了。”她跟记者透露,她现在在高校宣传部实习,宣传部老师对她印象很好,但也没有准信说一定聘她,所以她一定要多找几个offer来选择。
在湖滨校区的医药招聘专场,很多大医院、医药公司的岗位都是面向研究生的,给本科生带来很大压力。据介绍,浙大医学院今年本科毕业生80多人,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护理、口腔医学等专业。而临床医学的“大硕”有400多人,“小硕”有150多人。而药学院的应届本科生200多人。一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说,参加这次招聘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大,一些原来本科生能进的岗位都要求招研究生了,逼得自己要成为多面手,用学科成绩以外的优势与“大小硕”们火拼。浙江工商大学一位本科生说:“我比研究生年轻三岁,我手上有6张考级证书,我还有半年实习经验,我的优点很多,所以我相信3000元的月薪岗位可以找得到。”
■招聘方:管他大小硕择才还得理性
在玉泉校区,中国衣恋等一些合资及外贸公司都张榜告示“投递简历请发××××网页邮箱”,不再现场收简历了。他们看重的能借招聘会与学生们深入交流。一位招聘单位说:“往年拿了厚厚的简历回去百里选一,大量的简历其实是浪费的。简历不是招聘的惟一标准。”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列出了一批招聘岗位,有招硕士的岗位,有招本科生的岗位,甚至还有招高职生岗位,都有明确要求,工作人员说,很多岗位都有不同适合的就业群体,我们不会因为今年大小硕火拼,而非硕博不招。
在某银行宁波分行的招聘台前,浙大国贸专业的硕士小郭面色尴尬地收回了刚刚递出去的简历,因为对方的答复是“对不起,我们招聘的岗位学历要求是本科,研究生不太合适。”该银行的招聘负责人陆女士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拒绝接受研究生的简历是出于工作岗位合适度的考虑,不想浪费人力资源。何况就算让研究生来从事这些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他们也未必能安心。”
在湖滨校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负责人盛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他们会合理分配人才,对于本科要求的岗位基本就不会考虑硕士生;而西安交通大学的党部长则认为学校背景比较重要,他们招的是以博士为主,还侧重外语、年龄、外貌等要求。
在玉泉校区,一家名叫常州东芝变压器公司的单位此行招聘的是电气、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但招聘告示没注明学历要求,反而特别强调了一点:“凡有足球、音乐、书法、美术等特长者优先考虑。”
某软件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其实很多岗位本科学历就够了,可今天来应聘的硕士远远超出我们预料。既然他们不嫌弃,简历我们也就照收不误,但考试还是会和本科生统一进行,他们不会因学历而获得额外的好处。”
■扑“硕”迷离多所高校都有大小硕
招聘会场外的入场队伍神龙见首不见尾,弯成了无数个扁扁的S形,像极了码好的多米诺骨牌。很多大硕、小硕的就业期望值在新形势面前表情复杂,一些“小硕”向记者表示,他们已把月薪的心理价位从往届生的五六千元降到三四千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大小硕”同台竞争,火拼本科生的局面不是浙大独有的,自从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个全面改革硕士生学制后,2003年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都纷纷加盟,试行“硕士两年制”,今年都面临同样困境。今年武汉大学同时出炉的“大硕”、“小硕”共达8468人,南开大学有“大小硕”3793名。
上海大学日前针对研究生就业倾向特别做过一次调查,多数研究生表示,毕业后预期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之间,且大多数人在选择工作单位和岗位时最为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收入。
超过3成的人认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今年的大小硕们看来,求职中最重要的优势因素是英语,其次是口才,再接下来分别是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诚信。择业时,8成左右的研究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和收入。
(本报通讯员 曹静静 本报记者 沈蒙和 王慧华) 200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