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4日讯(记者刘英楠)顶尖专家聚集一堂,充分讨论最新学术思想,“碰撞”出新理论、新实验的应用灵感,进而在两个国家的同行科学家间建立良好的“团体级”伙伴关系——11月23日在京开幕的中德量子工程研讨会上,来自双方量子光学与量子工程学界的30多位顶尖科学家,正立足现代量子物理学基石——爱因斯坦量子思想,共同演绎这一“梦幻级”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张杰院士介绍,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在量子光学和量子工程学的前沿领域,并以此来纪念爱因斯坦对于开创现代量子物理理论做出的卓越贡献。德方有马普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前任所长Herbert Walther、德国汉诺威大学教授Wolfgang Ertmer等14位专家到会,中方21位专家包括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贺贤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乃彦等7位院士,双方该领域的一流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派来了代表。先后参加这一为期5天的研讨会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关专业的数十名学生。
Walther表示,中德轮流主办的量子工程研讨会作为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为双方科学家总结过去一年的最新进展提供了渠道,并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表示,全球过去一年最令人兴奋的量子研究成果之一,是成功实现用单光子观察单个原子;而尤其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该所现任所长Theodor W. Haensch因首次实现激光频率梳,把时间的测量精度提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和两位美国同事共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中国同行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杰出工作,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杰院士1988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英国卢瑟福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在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表示,过去几年里,有关量子工程技术和物质波工程的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发挥重要作用;量子工程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这个领域涉及到量子光学、原子物理、强场物理和量子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而研讨主题广泛涉及超冷量子气体、强关联冷气体、原子量子传感器、量子信息、量子调制光子、相位调制激光脉冲等领域的中德量子工程研讨会,将成为这些关键学科合作的“最高层常规渠道”。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迈入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时代。”张杰表示,以他领导的物理所“超强超短激光物理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小组和德方最重要的合作方向之一——飞秒脉冲强激光的大气传输研究为例,就正是理论研究深度和应用开发优势间的良好互补。飞秒激光在大气污染检测方面的应用,是现代量子光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他们利用飞秒激光大气传输物理机制研究上的优势,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的超短超强激光装置,可在大气中产生了长等离子体通道;德方则在应用上先行一步,率先进行了尝试性的大气实测。在这方面进行合作,对彼此的研究工作都大有裨益。
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张杰院士介绍,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在量子光学和量子工程学的前沿领域,并以此来纪念爱因斯坦对于开创现代量子物理理论做出的卓越贡献。德方有马普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前任所长Herbert Walther、德国汉诺威大学教授Wolfgang Ertmer等14位专家到会,中方21位专家包括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贺贤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乃彦等7位院士,双方该领域的一流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派来了代表。先后参加这一为期5天的研讨会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关专业的数十名学生。
Walther表示,中德轮流主办的量子工程研讨会作为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为双方科学家总结过去一年的最新进展提供了渠道,并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表示,全球过去一年最令人兴奋的量子研究成果之一,是成功实现用单光子观察单个原子;而尤其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该所现任所长Theodor W. Haensch因首次实现激光频率梳,把时间的测量精度提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和两位美国同事共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中国同行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杰出工作,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杰院士1988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英国卢瑟福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在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表示,过去几年里,有关量子工程技术和物质波工程的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发挥重要作用;量子工程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这个领域涉及到量子光学、原子物理、强场物理和量子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而研讨主题广泛涉及超冷量子气体、强关联冷气体、原子量子传感器、量子信息、量子调制光子、相位调制激光脉冲等领域的中德量子工程研讨会,将成为这些关键学科合作的“最高层常规渠道”。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迈入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时代。”张杰表示,以他领导的物理所“超强超短激光物理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小组和德方最重要的合作方向之一——飞秒脉冲强激光的大气传输研究为例,就正是理论研究深度和应用开发优势间的良好互补。飞秒激光在大气污染检测方面的应用,是现代量子光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他们利用飞秒激光大气传输物理机制研究上的优势,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的超短超强激光装置,可在大气中产生了长等离子体通道;德方则在应用上先行一步,率先进行了尝试性的大气实测。在这方面进行合作,对彼此的研究工作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