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浙江大学第七次“毅行”在晨曦中拉开帷幕,记者有幸跟队员们一起,体验了用毅力战胜疲惫的酸甜苦辣。
本来说好是早上7点开始检录,但离7点还有一刻钟,就有近2000人到了浙大玉泉校区毅行的出发点,到早上8点半左右,已有近5000人踏上了征程。
“毅行的目的,是走完全程,是对个人毅力的考验。”队伍“菠萝蜜”的队员小沈说,“我们差不多要花8个小时走完全程,中途只歇两次。在行程中,队友们有时会陷入绝望,难度很大时,曾想过放弃,但想想最难的一段路都走过了,咬咬牙就坚持走下去了。”
在十里琅珰山上,队伍“帅气一点”的成员说:“走到后面,我已是精疲力竭,但后面很长一段路,都是石阶路,走完几层石阶,以为走到石阶的尽头了,但翻过山一看,后面还有石阶,真是对自己耐力的一大考验。”
毅行途中,记者看到,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子的手走着,原来,这是建工学院的温教授带着5周岁的小Tom来参加毅行,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带小孩子也来锻炼一下。”温教授对记者说。
毅行旅程虽漫长,但大家你帮我拉,一起排忧解难,虽苦却也其乐融融。
到了下午2时许,记者一路行走,已无暇流连周围的美景,只想坚持到底,不想落后于别人,心里也不时给自己鼓劲,时而走,时而歇。走到后来,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脚底也出水泡了。但大家互相加油,还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人感到欣慰。
下午4时20分,经过8个小时的行走,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浙大之江校区,阳光好像一下子灿烂了起来,我深深地呼了口气……下次毅行,我一定还来。”
据了解,毅行在浙大的兴起,与当年的浙大西迁历史密切相关,承载了浙大西迁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精神。本次毅行的主要路线,是玉泉校区—将军山—北高峰—美人峰—大同坞口—法云弄—九龙八塔—石人亭—V弯—狮子笼—天门山—十里琅珰—龙井村—九溪十八涧—溪中溪—理安寺—大华山,路线全程长18.1公里。
(本报通讯员 徐静休 本报记者 孙连兴) 200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