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活科学》杂志评出今年十大科技事件

发布时间:2005-12-21来源:


    美国《生活科学》杂志评出了2005年十大科技事件。
      
    1.纳米技术获进展
    
    工程技术人员今年开发出了多种先进纳米微型设备,如世界上最小的轿车、最小的摩托车、最小的机器人、最小的冰箱和最小的钢笔等。科学家希望,将来能使用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型机器向细胞“输送”药物,用来杀死癌细胞及治疗其他疾病。研究人员还首次将微生物和机器结合起来,制造出能感知湿度的“镀金细菌”。
    
    2.见证黑洞诞生
    
    天文学家利用位于地面和太空的多台望远镜,发现并监测到了22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这一事件是由两颗质子星相撞引起的,大爆炸释放出的射线直到今年才到达地球表面,虽然只有一瞬间,但科学家意识到,他们见证了一个黑洞的诞生。
    
    3.修补人体
    
    人们惊喜地看到,2005年假肢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或许有一天,科学能让患者通过大脑控制他们的假肢。科学家利用一台与大脑连接的计算机,让猴子通过思维来操作机械臂,实验显示,猴子们能像控制长在它们身上的自然手臂一样操作机械臂。美国军方宣称,他们将对上述设备进行深入研究。在“修补人体”工程中,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首例面部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4.火星上存有生命迹象
    
    去年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中似乎含有大量甲烷。但也有人认为,如此多的甲烷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欧洲天文学家今年早些时候曾推测,这些甲烷或许是火星地下微生物释放出来的,他们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冰块成为支持这一理论的新证据。他们推测,冰块或许正在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然而,其他天文学家认为,这项推测还存在可疑之处,不足以作为火星拥有生命迹象的证据。
    
    5.发现太阳系以外的“地球”
    
    今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颗仅为地球质量7.5倍的行星,这颗行星或许也由岩石构成。天文学家期望,最终能发现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地球般大小的行星,但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他们还无法观测到这么小的天体。今年是发现围绕普通恒星旋转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10周年,目前,天文学家收集的数据表明,大约存在150颗太阳系外行星。
    
    6.延长人类寿命的技术
    
    今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变异DNA的形成加速了老鼠的衰老进程。另一项研究发现,刺激老鼠身体中的某种基因,似乎能延迟骨骼弱化、动脉堵塞和肌肉老化的速度。现在科学家已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奖励那些延长老鼠寿命的科学突破。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突破能应用于人类,从而达到减缓人类衰老速度的目的。该基金会今年的奖金超过100万美元。
    
    7.全球正在变暖
    
    不断缩小的冰河、正在融化的极地冰帽和持续上升的海平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确实正在变暖,动物也因此正在不断改变其栖息地和交配方式。北半球已有125个湖泊消失,结冰的河水开始在春天来临之前早早融化。今年是有史以来最热、暴风雨最多、最干旱的一年。一个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这种趋势有多少应归结于大自然,又有多少应归结于温室气体。同时,人们对未来一个世纪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做出了大胆预测。科学家还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暴风雨强度更大,干旱更严重,飓风威力更大,北极会出现无冰的夏季,人类将为此付出更大代价。
    
    8.保护地球的努力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警告说,未来将会发生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事件,这种撞击轻则消灭一座城市,重则毁灭整个地球。以前也曾发生过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不过它们的个头会越来越大。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探测器向坦普尔1号彗星释放了一个撞击器,改变了这颗彗星的方向,这被证明是一种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有效方法。许多天文学家和科学家都劝说美国宇航局访问小行星Apophis,据称,这颗小行星30年后很可能撞上地球。但美国宇航局认为,只有在深入观察发现该彗星确有可能撞上地球时,他们才会从事改变彗星方向的研究。
    
    9.破译出多种动植物基因组密码
    
    今年是对基因组密码研究的重要一年,科学家成功破译了人类最为密切的“亲戚”———黑猩猩的基因组密码。现在,多种动植物的基因组密码已被破译,同时,科学家对人类DNA的研究表明,同卵双胎胞也并非完全相同。已有研究报告说,人类9%%的基因正在经历快速变异。
    
    10.强飓风将越来越多
    
    今年是有史以来飓风活动最频繁的季节,给大西洋带来了最强烈的暴风雨。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或许会增强飓风的威力。飓风造成的巨大破坏已引起广泛关注,但都没有像卡特里娜飓风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飓风,几乎给新奥尔良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200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