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1月8日讯(记者朱小卫通讯员罗静)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1月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以南京大学为第一单位、徐烨博士为第一作者的4位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他们精确地测定了银河系漩涡结构中离太阳最近的英仙臂中一个大质量分子云核的距离和运动速度,并测得该分子云核的三维运动速度,有力地证明了银河系密度波理论。这一研究是对银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本期《科学》杂志的封面上展现了他们的这个重要结果。据悉,这是以中国天文学家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出现在该杂志的封面上。
据介绍,《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一文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徐烨博士在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后工作期间和其导师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郑兴武,美国哈佛-斯密松宁天体物理中心玛克。瑞德(Mark Reid)博士以及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卡尔。曼顿(Karl Menten)教授合作完成的。他们的精确测定不仅证明了银河系密度波理论,同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天文学领域关于“英仙臂距离”的争论,这意味着人类能够直接测量银河系的大小和它的运动学,对精确测量宇宙的大小和年龄具有重要意义。该项观测技术对精密射电天体测量的潜在意义也得到了天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郑兴武教授介绍说,银河系是人类居住的星系,但由于人类居住的太阳系在银河系里面,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加之银河平面面上有大量尘埃的遮挡,即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也不可能测量出银道面上几千光年以外天体的距离。过去科学家们往往通过建立某种模型来构架银河系的漩涡结构,但随着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局限性日显突出。
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间,徐烨和郑兴武等4位中外科学家在合作研究中完全摒弃了模型假设,利用其等效口径约为8000多公里即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能接收无线电波的甚长基线干涉射电望远镜,解决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观测技术难题后,5次观测英仙臂中一个大质量分子云核中的甲醇分子宇宙微波激射,即一种辐射温度达几千亿度的“宇宙激光”,用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基线的三角视差方法,终于精确测量出英仙臂距离地球约为6370光年,测量精度达到2%,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学中精度最高的一次距离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