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吴孟超荣膺科技大奖

发布时间:2006-01-10来源:


    新华社消息 新世纪首次全国科技大会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并向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经国务院批准,授予“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等3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 )”等39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8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等218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德国管理、物理学专家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荷兰植物基因工程专家艾菲特·雅可布森、美国神经生物学专家蒲慕明、美国文物保护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英国无机化学专家戴伟等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大奖得主
    
    叶笃正关注全球大气变化
    
    每天气温增加八九度,也许就是一百年内,地球面临的状况。而发出这个警告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
    
    主持人:您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价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您对全球变化是怎么一个定义呢?
    
    叶笃正:我认为全球变化,就是整个涉及大范围、全球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比如气候怎么变,环境怎么变,温度怎么变,全球整个降水怎么变,然后再说为什么这么变。
    
    顶着压力做
    
    主持人:据我了解,当时您在国内研究全球变暖这个课题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多压力,是吧?
    
    叶笃正:压力大了。因为这个问题,全球变化这个事情,国际上是新的。我就听说也还有个院士,这院士是谁我也不知道。他说“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我顶,我顶着往上做。
    
    解说:叶笃正在人们沉浸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喜悦时,却怀着一份深深的忧虑。他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等课题,成为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2003年,他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概念,作为一位近九十岁高龄的科学家,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
    
    中学时形成爱国人生观
    
    主持人:叶老,应该说您念书的时候,是1930年进的南开中学,那么1931年九一八就爆发了。一个人在这样战争背景下读书,和在和平年代下读书,他的人生观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叶笃正:我要念科学,将来我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但另一点的话,就是当时我特别感觉到,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
      
    放弃美国工作回到新中国
    
    解说: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师从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解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远在美国的叶笃正结束了学业,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叶笃正:新中国成立了,我要回来,我就是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
    
    解说:叶笃正的回国,使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增加了除竺可桢、赵久章之外又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一回国,叶笃正立刻投身到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使当初这个只研究古典气候的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发展成现在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所,研究范围几乎包含所有大气科学分支。
    
    爱读武侠小说
    
    解说:近几年,叶笃正的视力下降得很快,每天靠老伴读报,来了解外面的信息。这也使他放弃了多年以来看武侠小说的习惯。
    
    主持人:那您觉得看武侠小说能够给您带来什么样的愉悦呢?
    
    叶笃正:我特别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有一个,你看见这个人,一个很好的侠士怎么怎么样,他已经是死定了,他忽然一下子出来了,是绝路逢生。
    
    吴孟超与病人肝胆相照
    
    5岁操刀割橡胶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这也许是吴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
    
    做军医55年
    
    1939年,他决定回国。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在毕业分配时,吴孟超被华东人民医院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从此成为了一名军医。
    
    进军医学禁区肝胆外科
    
    1958年吴孟超申请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成功地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肝胆外科手术。由他提出来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文革期间,他在艰苦条件下,从婴儿的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肝脏肿瘤的切除手术。
    
    82岁每天做三台手术
    
    现在由吴孟超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亚洲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今年82岁的吴孟超只要有时间,一天还要上三台手术。一年200台。吴孟超对待病人非常认真,他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医生害怕。他最讨厌别人说“差不多”、“好像是”……虽然到这里看病的人绝大多数具有传染性,但吴孟超经常亲切地拉着病人的手问诊。给病人检查完,他亲自帮病人系腰带,顺手还会把病人的鞋子放在方便穿的地方。
    
    我也怕传染
    
    下面是央视记者对他采访的一段对话:主持人:据我们对您的观察,您是那么近距离的跟病人接触,难道您不觉得危险吗?
    
    吴孟超:医院从20世纪70年代开到现在,我接触的病人有80%到90%得的都是肝炎。要预防,唯一的办法就是洗手。再一个途径就是输血、输液打针这些途径传染,那么在这些过程中要多注意。
    
    主持人:谈到血液传播,那在您做的这么多手术之中,有没有事故呢?
    
    吴孟超:我也怕传染,当然怕传染了。但是我现在没有被传染。
    
    医生要同情病人
    
    吴孟超:作为病人来讲,我感觉到他们得了病已经很痛苦,而且有的还很穷,再加上病痛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个时候就要给他同情,要帮助他解决困难,这是我们医生的本分职责。据中央电视台
    
    ■记者连线
    
    1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个自然科学奖
    
    浙江军团得重奖
    
    本报讯就在去年同一时间,浙江人还在探讨: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28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中,浙江为什么连续两年一个都没有?可到了昨天上午,“闯”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的“浙江兵团”就喜笑颜开——不仅一口气捧回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奖,还收进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共得了14个奖项。正在北京颁奖现场的省科技厅周剑说:“去年浙江获得国家科技奖共15项,是5年来浙江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今年则是浙江获奖分量最重的一次,因为浙江获奖的层次为历年最高。”
    
    张慧廉:填补浙江10年空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是奖励那些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周剑告诉记者:“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慧廉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从200多个奖项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据科技厅有关人士回忆,距上次浙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至少有10年了。
    
    这一研究成果是张慧廉30多年心血的结晶,其水稻品种具有制种产量高、杂种产量高、米质较好等特性。预计以后印水型杂交稻组合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将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
    
    杨德仁:喜获难得的自然科学奖
    
    与此同时,杨德仁领衔完成的“掺氮直拉硅单晶氮及相关缺陷的研究”、樊建人等领衔完成的“工程气固两厢流动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的情况,都获得了二等奖。“而全国获得这一奖项的一共只有30多个。”周剑说。
    
    陈剑平:第四次拿国家科技进步奖
    
    令人惊喜的是,在获奖者中,一直在从事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基础研究的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的名字四度上榜,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在1995年、2001年、2004年,陈剑平曾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浙江:厚积薄发了
    
    对于今年浙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表示,一则来自研究人员自身的努力,“今年获奖的主力是40多岁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得奖项目上已潜心研究多年,无论从年龄上还是研究上,都是出成绩的时候;二则表明了浙江重视创新发明。在省内科研支持和评奖过程中都注重创新,上面三位科学家的项目也是2004年浙江省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感言
    
    陈剑平:四次得奖,有什么感受?我说不上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了;有人问我,这么多奖怎么得的?我想有三个“了解”、两个“务必”:了解国家目标,了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务必要坚持自主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或没做成的,务必要联合“一帮人”,发挥团队的力量。
    
    郑树(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浙二肿瘤科专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这次获奖是集体的结晶,我们3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大肠癌治疗方案,努力终于被国际认同了。
    
    骆仲泱(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这是20多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领域很苦,真的需要我们坚持和奉献。
    
    (本报通讯员 项芳丽 本报记者 俞熙娜)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