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郁闷的时候,你会找谁?“独一代”的大学生们实话实说:跟父母沟通有代沟,专门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太麻烦,只会把郁闷积在心里,日积月累难免造成心理疾病。刚开始就好比心理“感冒”,情节严重时也许就会出现“复旦学子虐猫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等过激症状了。不过,记者最近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朋辈辅导”,就是由相当于“朋友与同辈”的高年级学哥学姐对周围有需要的同学给予学业和心理的开导和支持。
据心理学家对广大青少年和都市居民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向知心朋友诉说是目前青少年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这种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形式最先起源于澳大利亚及中国港台等地,最新亮相于我省高校,他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乐于助人的胸怀,把日常在寝室、食堂等日常生活的谈心活动当成了为学弟学妹们烹调“心灵鸡汤”的爱心厨房,把带点神秘面纱的心理咨询放低身段,可以不专业,但有亲近感。“有心事,找学长”,这种无处不在的心理关怀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正成为我省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小小切口。
收到学妹的新年贺卡
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大三的小杨最近特别开心,因为他收到了很多节日贺卡,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他在担任“朋辈辅导员”期间曾经帮助过的师弟师妹。
自从担任朋辈辅导员之后,他就经常去学弟学妹的寝室“串门”,或者是趁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跟他们聊天。记者对他的采访被一个电话打断了,“有个大一的学妹告诉我,她寝室里有个同学,最近心情特别糟糕,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我要去看看她。”
原来,这位叫做小霞的大一新生来自四川农村地区,学习基础有些薄弱,跟不上其他同学;另一方面,家里东拼西凑借来钱送她来浙大,她觉得自己没有学习好就是对不起父母。“其实我家也来自农村地区,我也曾经像你一样,有过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小杨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小霞她并不是孤独的,但是小霞还是紧闭双唇,不愿意多交流。
“走,我们去食堂吃饭去。”小杨决定“换个战场”。不过,他的这顿饭吃得可不轻松,他时而讲述自己在沮丧时候跑到校园里启真湖边上坐上半天的经历,时而认真倾听小霞的诉说。“我终于找到人可以听我倾诉了。”渐渐的,小霞的话已越来越多,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就一顿饭的工夫,她前后判若两人。
两位“厨师”的周记
朋辈辅导的理念是“帮助人是快乐的”。对于这一点,浙工大首批“心灵使者”体验者有切身感受:
“心灵使者”李萌,同时又担任了新生的助理班主任,他所带班级中的一位女生因竞选班委落选、应聘团学会也未能成功等一系列打击,导致强烈的挫折感,心情非常沮丧。李萌发现后主动找她谈心,从“自我剖析”的角度坦言自己在大一的时候也曾有相似的经历,很多努力也以失败告终,但在担任助理班主任的工作中,同学的信任和肯定又使自己重拾了自信。几次谈话后,朋辈的“共情”与鼓励使这位女孩重新恢复了自信与开朗。李萌在他的工作周记中无比快乐地说:“虽然聊天是平常,但效果却是那么实在,这次沟通不仅给她舒缓了压力,我也充分体会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心灵使者”谢丹义则在第一次工作周记时这样写道:“这次和同学聊天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去站在一个朋辈辅导员这样的角度和朋友聊天,感觉到自己成熟了很多,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浙工大57位学子争当心灵厨师
日前,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首批57位以“心灵使者”命名的朋辈辅导员,他们就像一个个爱心厨师,给日常生活中“心理感冒”的学弟学妹们烹制美味营养的“心灵鸡汤”。
这首批57名“心灵使者”都是通过学生们自愿报名,经心理测试、面试等多个环节的选拔,又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年级、班级、寝室等因素确定的。被录取为朋辈“心灵使者”后,还要阅读大量心理咨询的书籍,接受校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A:“你为什么心情不好啊?”
B:“我觉得很郁闷,我的高考分数可以上第二批,因为填报志愿的原因,没有录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上民办大学,第四批录取后,觉得大学生活和我理想中的差距很大。”
A:“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你这种情况的,那你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
……
这是“心灵使者”的培训现场,两名同学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作模拟咨询,台下是几十双专注而认真的眼睛。虽然两名同学的模拟咨询略显生涩,技巧使用不够熟练,但他们认真地体悟着咨询双方的不同角色,有意识地将老师所提到的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其中。
该院的“心灵使者”金洁洁告诉记者,他们每周开一次例会交流咨询技巧、进行案例分析;还经常观摩心理电影、开展模拟咨询。在这个“心灵厨房”中,“作料”丰富多彩,“厨师”积极热情:无论是咨询技巧、进行案例分析讲授,还是观摩心理电影、开展模拟咨询,或是专家讲座、沙龙讨论、读书报告,每一次培训现场的气氛都异常热烈。在这个过程中,她充分感受了知识的博大精深,并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兴趣,甚至还萌发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活泼新颖的培训还吸引了许多普通同学慕名前来参与,近60名新生主动加入“心灵使者”的工作队伍,以预备“心灵使者”的身份,参加培训与工作。
这些困惑让人憋得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各高校普遍存在,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不适应,问题也比较集中,如:学业失落感
案例一:在杭某高校大一学生在考试后成绩不理想,变得更加自卑以致于想放弃学业。经调查,他成绩下降的原因只是“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是很适应,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内容,且误认为期中考试不太重要,所以放松了对考试的重视。”
案例二:小林是一位把学业看得很重的学生,平时勤奋努力,成绩一直是班级的前三名。在一次考试当中,由于心里没底有作弊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很可能会拿不到学位证书,他走出考场神情恍惚,脑子一片空白,独自一人在马路上无目的地晃悠。寝室人际危机
小琴,平时做事有点粗枝大叶,在寝室习惯了随手用室友的东西,而室友心里窝火但没人提出异议。时间长了,她的同寝室同学忍无可忍,集体要求把她调出寝室。小琴知道后非常伤心,严重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到新寝室后她不知如何调整自己,变得更加孤独和伤心。贫困生就业困扰
学生小邱,因家庭困难,面对高额的学费感到十分迷惘,心理压力很大,生活中极度自卑,这种内向、沉默、孤独等性格倾向又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业成绩。读到大三,他对学习根本没有热情,甚至想辍学,因为觉得反正毕业之后也找不到工作。
……
可是,受调查的很多大学生说他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憋得慌”,也宁愿“自己扛着”,大多并不习惯于向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
浙大外语系的大一学生小胡:“那太麻烦了,要专门跑到咨询中心;而且老师又不是随时上班的,我晚上郁闷了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她和我年纪差距那么大,能不能理解我啊?”
当得知校园里还有一群学长做他们的辅导员时,小胡说:“那我愿意去试试,因为毕竟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我想他也经历过跟我类似的问题吧。”
老师点评“心灵厨房”
吴守良(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浙江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理事长):给“心灵厨房”掌厨的,是同龄人。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民主性的助人自助过程,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的“心理互助”。因为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而且,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同龄人咨询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相对较为严重的学生。
王慧(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朋辈辅导负责老师):这些学长担任心灵使者,优势在于能够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而且咨询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可以在宿舍、食堂、教室、操场等各种场所,让咨询的人更加放松自如。“心灵使者”的辅导服务通过三种途径开展: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似不经意但随时随地的谈心和聊天来心理调适;二是开通朋辈热线,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谈等多种形式,以同龄人的身份多途径地提供心理服务;三是着手建设以“密友”为名的朋辈辅导网站,开设案例分析、知识问答等专栏,开通BBS论坛和朋辈辅导员博客等。
本报实习生 项芳丽 本报记者 王慧华 2006-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