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尽管二氧化碳基塑料早在1969年便已经被发明,但由于聚合反应时间过长、催化活性偏低、聚合物的分子量不高等原因,工业化工作一直没有成功。1999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十五”重大项目“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可降解塑料连续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专利技术方面,成功开发出稀土三元催化剂,使聚合反应时间从20小时缩短到8小时以内,8小时内催化剂活性达到50克聚合物/克催化剂,二氧化碳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达到13万,从而确保二氧化碳共聚物真正为塑料规模化使用。同时,在二氧化碳共聚合的催化体系、聚合方法等方面,已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3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建立工业化试验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在蒙西集团第一线工作,与公司全力合作,于2004年2月完成了3000吨试验线的投产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条也是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塑料的生产线,通过了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和科技部“863”项目的验收。
在材料改性方面,在获得吨级聚合物后,科研人员发现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十分重要,尤其是二氧化碳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仅为36℃,存在高温变软、低温变脆的问题。为此,项目组积极与其他全生物分解塑料共混改性,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与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聚羟基丁酸酯的共混,产品可用于一次性餐具和食品包装材料;与威海赛绿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纸塑复合医用敷料已经通过临床试用,可望很快实现规模生产。
(石明山 郑原驰) 2006-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