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着意化能源

——访日本出云市能源中心

发布时间:2006-04-11来源:


    编者按: 4月2日至8日,以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李仁臣为团长的新闻代表团一行,应邀赴日访问,重点参观采访了日立公司近年研发运用的节约能源的新技术。他们的高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颇有裨益。近期,本报将陆续刊登本报记者发自日本的有关报道。
    
    出云,日本一座小城的名字,镶嵌在本洲岛的西海岸,安静、整洁、温馨。
    
    4月7日,出云市风和日丽,市政厅门前特意升起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它庄重地告诉市民,今天将有来自中国的客人登门造访。
    
    在市政厅的会客室里,出云市市长西尾理弘热情地会见了我们环境新闻采访团一行。双方的话题很快转入了环境保护上。西尾市长介绍说,过去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云市的环境污染也很厉害,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来,市政厅痛下决心投巨资治理,重点之一是对垃圾的处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出云市又重现碧水蓝天,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规定标准。痛定思痛,西尾市长连连称赞日立公司的垃圾处理技术,特别建议我们到该市能源中心实地采访。
    
    出云市能源中心其实是一个新型可燃垃圾处理厂(见上图),坐落在郊外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我们的车刚一出城,专程陪同采访的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长野先生,就急切地指给我们看远方绿色映衬的厂房,那是他一手主持建成的杰作。谈笑间车已驶入厂区。眼前的一切令人难以置信,盛开的樱花,苍翠的树木,明亮的车间,清洁的机器———若不是身在其中,谁也不会把这优美宜人的环境与肮脏发臭的垃圾联系在一起。
    
    日立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模型前耐心地给我们详细介绍。能源中心是2003年10月建成的,具有每天处理218吨垃圾的能力。同时配有利用处理垃圾时的热能发电3000千瓦的设备。除了当初启动时加了一些助燃油料,至今两年半时间,能源中心一直靠自身发电运行,不仅自给自足,剩余的电力还卖给了附近的厂家。日本过去处理垃圾的方法,一般是将垃圾在焚烧炉中直接焚烧。由于垃圾性质不一,极容易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二英。留下的灰末予以掩埋,量大且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日立公司很快研制成功了新的核心技术。他们首先将垃圾干蒸,转化成碳化物和可燃性瓦斯,再在高温下燃烧,利用产生的热能将灰末熔融后变成玻璃粒子。经过这种技术的处理,焚烧垃圾产生的二英控制在0.01纳克,即日本环境标准的1/10以下;利用热能对垃圾进行再利用,抑止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玻璃化处理后的灰末不需要再掩埋,还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再利用。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参观期间,正巧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面包车驶进厂区,把运来的垃圾倒进垃圾井里。隔着玻璃望去,与其说是一个井,倒不如说是一个偌大的垃圾库,10多米宽,20多米长,三四十米深,足足可装下出云市及周边村镇23万人生活圈里一个月的垃圾。巨大的机械手不停地把垃圾“抓”进燃烧炉内。
    
    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摆放着碎铜烂铁的展览区。这是专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设立的,它时时刻刻提醒人们,类似的废弃物均不属可燃垃圾,收集时一定要严格分类。为此,出云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小册子,图文并茂地一一说明哪些是可燃垃圾,哪些是非可燃垃圾,小件的如何处理,大件的如何处理,哪些属于收集之列,哪些属于填埋之列,哪天收集什么类型的垃圾。什么情况不收费,什么情况要交费等等,可操作性一目了然。细致入微之处,尽显当地政府与市民强烈而自觉的环境意识。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时尚的名言,凭借日立公司世界一流的技术支撑,已经在出云市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正可谓:日立科技出云端,垃圾着意化能源,焚烧发电祛污染,留得清洁在人间。
    
    (本报记者 陈泉涌)200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