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于1982年发明以来,已成为表面科学和纳米科技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出于应用的需要,人们开始对STM针尖状态实行人为控制,以表征常规STM方法无法得到的精细表面原子与电子态结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组研究STM特殊的针尖状态对成像的可能贡献,得到对二萘嵌苯(perylene)分子特定电子态的选择性成像,证明了perylene分子轨道作为STM针尖轨道的成像机制,扩展了人们对分子纳米体系STM成像结果的认识,完善了扫描隧道电子显微学的成像理论。该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2006年5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