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宅:攀上了浙大这门高亲

发布时间:2006-06-15来源:


    车子飞快地行驶在武丽线上,越往里遇到的车与人就越少。岭下汤至新宅段正在修路,有名的大庙岭横亘其中,坡陡弯多,事故多发。不经意间往下看,车已行在崇山之间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在武义新宅,眼前除了山还是山,奇石幽谷,溪涧纵横,处处皆是景,一切都很自然淳朴。
    
    武阳春雨、汤记高山茶、马府翠绿、雅绿……这些武义名茶早有耳闻,也喝过一些。不过,到了新宅才知道,这些名茶的种植基地就在这里,而这当然缘于新宅极佳的生态环境。“菊溪南瀛入瓯江,茂竹修林缀坡岸,新栽栗荫千万顷,秋来熟果漫山岗”。新宅是瓯江与钱塘江的源头,最高海拔1200米,有的村子终日云雾缭绕。
    
    新宅镇地处武义县南部山区,距县城25公里,东南与丽水市莲都区和缙云县交界,镇域总面积181.2平方公里,是武义县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镇。全镇总人口2.3万,辖46个行政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545元。新宅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保健强身的麦饭石,质地上好的花岗岩,蕴藏丰富的凝灰岩;这里水力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新宅镇优化产业布局,有“一业五品”的说法,“一业”就是少妃土鸡,前几年特别红火,但是遭遇禽流感后景况大打折扣;“五品”为高山蔬菜、高山名优茶、高山中药材、名特优干鲜果和笋竹两用林。
    
    新宅没什么很知名或热闹的旅游景点。说到人文历史,宋朝宰相陈厍、年轻貌美的少妃的事迹被传为美谈。陈厍曾为北宋的开国立下赫赫战功,后备受赵匡胤的器重与奖赏。当地的上少妃村有个陈厍纪念馆及陈厍墓,每年清明时节,香火很旺,武义、缙云、永康等地的陈姓后裔纷纷前来祭祖。新宅也是革命的摇篮,当年中共浙南第三支队曾在此纵横驰骋,南塘头村曾是当年处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三坑口村的幸福
    
    5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三坑口村时,村“两委”干部及部分村民正在为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王高明设宴送行,席间情意甚浓,大家对王高明有着说不完的感激。“王老师和我们亲如一家,我们都不想他走啊!”浙江大学工会助理研究员王高明在三坑口村待了一年。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仔细调研,帮助当地村委会建章立制,建设基层文化,丰富群众的文体活动,受到村民们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王高明告诉记者,过段时间,他还要请村“两委”成员到杭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去参观,开阔一下眼界,“平时他们也很难得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的”。
    
    三坑口村是新宅镇八大行政村之一。现有村民1125人,全村都以农业为主。去年平均每人收入约2000元,集体经济匮乏。王高明走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包括人迹罕至的偏远村,与老百姓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在王高明的帮忙联系下,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和五保户等,去年就得到了1万多元的救助;新宅镇有10名贫困生结成了助学对子,摆脱了辍学之忧。王高明还联系了浙大摄影协会为该村近百位老人拍照片,很多老人都是生平第一次拍照,而王高明还亲自帮他们梳头、化妆……
    
    村里一直没有办公场所,王高明到了之后,在浙大的支持下,投资3万余元,改造老房子建立了面貌一新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和办公桌椅;装修老年活动室,配置彩电、沙发、桌子等设备。村里有了办公用的电脑,可不简单,据说那是新宅镇46个行政村中绝无仅有的;还有那台34英寸彩电,在全镇老年活动室里也是最大的。要致富,先修路。乌门村至三坑口公路,长4.72公里,是新宅镇头号为民服务工程,但是康庄工程补助经费非常有限,镇政府财政困难,整个工程的经费缺口很大。王高明就和村“两委”一道积极动员村民集资,并努力争取了浙江大学17万多元的经费扶持,脱贫之路开始修筑。
    
    帮人一时,不如帮人一世,要有自我造血功能。王高明还千方百计为村民寻找思路,指导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致富,他主动联系浙大农学院,无偿提供种苗,利用山地开发了150余亩优质茶基地,现在长势喜人。
    
    在三坑口村,没有人不认识王高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老师”。
    
    浙大“无处不在”
    
    记者来到新宅镇采访前一周,武义县政府刚与浙江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而在此之前,新宅镇就(一开始是宣武乡)已经与浙大全面合作了6年。说是合作,其实更多的是接受浙大的强力扶持。6年来,浙大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每年投入5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土鸡饲养”、“高山蔬菜”、“新茶园”等产业化项目,对新宅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能攀上浙大这门高亲,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从新宅镇党委副书记董群的话里,就可以体会到当地对浙大的无私帮助,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小学食宿工程、营养餐工程、污水处理项目、卫生设备、修路通道……实实在在的帮助,沉甸甸的收获。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等,无不凝聚着浙大人的资助与扶持。
    
    记者到新宅的第二天,正好浙大几名专家送3头波尔公羊给当地农户,之前他们曾送来了13头母羊。波尔山羊肉质更好,更容易养殖,效益也比土羊要好。一头种羊就要七八千元钱,对此,养了多年土山羊的养殖户高益团激动地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免费领养新羊种。之前浙大教授就好几次到我们养殖场里做调查,而且今后还有浙大专家的技术指导,我只是出点力气而已。我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而浙大教授则不断地给3个领养户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希望他们能做好示范工作,为新宅镇开创一条致富新路。
    
    “候鸟”式养菇
    
    “靠山吃山”,这是三坑口村高益团的养羊场贴着的门联,直白而朴实。那里青山绿水,群山环抱,有人风趣地说,这里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品质能不好吗?在新宅农村,土墙上写有许多爱林护林的宣传标语,而保护环境不仅要防山火,还要防过度开发,滥用环境吃子孙饭。新宅镇的“候鸟”式养菇就走出了别具一格的致富路子。
    
    香菇一直是新宅镇的一大产业。前几年,该镇放养香菇的原材料采用阔叶杂木,给当地生态林造成了一定破坏。为此,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香菇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引导菇农在香菇备料上寻找阔叶杂木的替代原料,另一方面鼓励菇农到大城市去异地放养香菇,提高单位香菇筒的经济效益。新宅菇农开始陆续到上海、苏州、广州等大城市郊区租田放养香菇。这些菇农秋季出去,春末夏初回来,被当地人们形象地称为“候鸟”式种菇人。去冬今春,该镇1000余“候鸟”就带回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约占全镇香菇总收入的80%。
    
    由于异地养菇费用省、卖价高、收益好,越来越多的新宅菇农加入了养菇“候鸟”的队伍。在家的菇农也开始自觉地购进刨花、麸皮等“下脚料”,作为发展香菇的原材料,这样既利于保护生态,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候鸟”式养菇使新宅香菇业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据了解,目前新宅许多菇农已着手备料,为下半年“迁徙”至大城市做前期工作。
    
     本报记者 叶 骏 文并摄 2006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