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全国规模最大的急诊中心在浙医二院启用

发布时间:2006-06-30来源:作者:2167


    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急诊中心———浙医二院急诊中心启用。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院长说法 与传统的急诊室理念完全不一样
    
    新的急诊中心设有抢救复苏室、观察病房、输液室、重症监护病房和监护后病房。病人一进入急诊中心,就被纳入了先进的急救体系。
    
    浙医二院院长张苏展说,在传统的模式里,急诊中心就像病人去各专科病房的“中转站”,或者说只是一个临时留置点,而在新的模式中,病人可以在急诊中心得到完善的治疗,大部分疾病都可治好,剩下还有些慢性病的病人再转送到相应的专科。
    
    探营见闻 家属可以通过屏幕看医生抢救
    
    走进新的急诊中心,第一个感觉就是大。此外,不少新玩意,也让记者大开眼界。
    
    在急诊中心二楼的一个护士站,一个“身”上长满按钮的大盒子让人一时搞不清是干吗用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物流点站。”急诊中心副主任干建新说,医护人员只需在点站上按一下开关,血液标本和药品等物品就可以从点站自动送往目的地。
    
    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里,记者发现每张病床床脚上方都有一个摄像头。医生说,监护病房具有全封闭的层流装置,根据医疗要求,病人家属不能进入陪伴,可是家属对抢救情况又非常关心。于是,急诊中心建立了探视系统,病人家属可以通过探视系统,看到医生抢救、治疗的全过程,缓解了焦虑的心情。
    
    生命第一 复杂诊断时间缩短了一半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中心讲究的就是一个快。
    
    记者了解到,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以急诊医生为主导的急救模式,浙医二院急救中心对需要多学科协作的多发性创伤、多脏器衰竭等复杂病情的诊断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
    
    “以前可能要4-6个小时的诊断,现在可能用不了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诊断。”张苏展介绍,用传统模式,诊断复杂病情需要不同科室的专家来会诊,而采用新模式,一个急诊医生就能进行多学科的诊断,大大节约了时间。
    
    先进急救模式的核心是专业的急诊医生,按照新模式的要求,这些急诊医生拥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新急诊中心副主任张茂是我国第一批急诊医学的博士,就在新急诊中心的试运营期间,他们接到了一位从萧山转过来的车祸伤员。
    
    “当时下面医院转送上来时的诊断是颅脑损伤,按一般处理,急诊中心需要找脑外科的专家来会诊,这一来一去,要两个多小时。按照新模式,我们的急诊医生直接进行诊断,结果发现对病人最致命的不是颅脑损伤,而是脾破裂。结果,半个小时后,病人就上了手术台,挽救了生命。”
    
    技术优势 抢救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壮年
    
    张茂说,到急诊中心来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青壮年,作为家庭的支柱,对他们的抢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急诊中心的社会责任相当大。
    
    据了解,浙医二院急诊中心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急诊医学专科之一,长期以来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2%以上的高水平,而在传统模式下,抢救成功率能达到86%就不错了。
    
    目前,浙医二院拥有国内第一个急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亚洲紧急救援中心、卫生部国际救援中心定点单位。
    
    张苏展说,医院在急救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急救模式,保证了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记者 孟铁 通讯员 余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