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张放:让老梨树焕发青春活力

发布时间:2006-07-16来源:作者:5974


    7月初,该放暑假了,本该是张放老师难得的休息时间。但今年的暑假他比任何人都忙,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东村,串西村,细心地呵护着他负责的每一棵蜜梨树。他在心中悄悄地为自己规划出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
    
    张放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一开始,他的工作并不顺利。他制订的科技计划招来一片反对声。原来,金林村和王宅村一样,早年发展过梨园、茶园等项目,都失败了,村民们心存余悸,说什么都不愿再发展了。
    
    虽然同农村、农民打了十几年的交道,但当他第一次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的时候,还是被大山的吝啬,山民的贫穷所震撼。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走访,张放认识到,英川镇具有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水资源,经过多方论证,他决定在英川镇推广高山蜜梨项目,并在海拔800-1000米的金林村建设一块标准蜜梨示范基地。
    
    要打开村民心头这个结,还得靠事实。在王宅村的山坡上有一片70多亩、20多年的树龄的老梨园,让村民们希望了20年,也失望了20年,梦想中的摇钱树变成了要钱树,留之无用,砍之可惜,让村民们伤心。张放决心拿王宅村的那片20年老梨园着手,采用高接换种技术,使老梨树焕发了青春。第二年,多年无收的梨树结出了果实,最多的一株树挂了15公斤果,20多年来,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果实的甜蜜,也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英川镇的高山蜜梨产业也开始起步了。
    
    几年来张放先后120多次到英川镇工作,行程10多万公里,尽管身心疲惫,但每当看到不断发展的高山蜜梨产业基地时,张放的心里就像吃了蜜梨一样。张放并未就此止步,他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地征求意见,结合英川镇社会和环境实际,启动和实施了“英川镇”高山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项目。
    
    项目利用英川镇优越的山水资源,以“英川牌”高山蜜梨为龙头,调整英川镇的传统农业项目。经过两年的项目开展,英川镇已经形成了4100亩的“英川牌”高山蜜梨、1000亩高山南瓜、400万袋特色食用菌、2万羽山地本鸡、1000亩田螺、1000亩田鱼的生态绿色农业产业群的规模。一个依托科技,利用山地优良资源而形成的高山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在英川镇蓬勃发展了起来。并辐射到其他周遍地区。已经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推广效益和经济效益。
    
    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变成了花果山,在收获的季节,满山的梨树挂着沉甸甸的果子,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金林村的年轻人吴汉伟,最早种了70多亩梨,近几年来每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被群众推荐为党支部书记,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黄洋口村的陈青松种了400多株蜜梨,2004和2005年梨的收入都超过了15000元。谈起自己的种梨史,他喜形于色:“我早年种了4亩多桔子,年年都是丰产不丰收。现在改种蜜梨,我种的8亩梨今后的收入能接近5万元。”
    
    通过多年努力,“英川”牌高山蜜梨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监测中心的国家级食品卫生质量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砂梨果品,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优质早熟梨金奖和浙江省优质梨金奖。
    
    英川镇有种南瓜的习惯,每年产量在50-70万公斤,但除了少量的瓜子农民自留以外,基本都作为猪饲料,效益极差。张放等人提出了利用开发南瓜籽的建议,并引进浙江大学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注册了“英川牌金瓜子”商标,南瓜籽变成了“金瓜子”,成为英川镇的特色有机农产品,每年均可为英川镇农民增加50-60万元的收入。
    
    截止2005年12月,张放在英川镇实施了9大农业科技项目,引进和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28个,创办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2004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66万元,预计到2007年,仅“英川牌”高山蜜梨的收入就可达1100万元。
    
    谈起自己的感受,张放说“推广新技术的关键是要选好突破口,做出样板,让农民朋友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广大农民欢迎,政府也会支持的。现在,令人欣慰的是,英川镇的党委、政府把高山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广大山民积极响应、拥护。如今的英川镇,小街井然有序,整洁明亮,社会和谐祥和,干事的多了,闹事的少了,90%以上的村户都有了科技农业开发项目。百姓如今找干部有两件事:一是要科技开发项目,二是要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记者 蒋建科)200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