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用中科院院士杨卫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走马上任,出任有109年历史的浙江大学的校长。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向浙江大学新闻办提出独家采访新校长的要求。今天中午,杨卫校长在两个会议之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冷静看待港校内地招生
前段时间,香港几所大学到内地招生,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媒体和公众舆论因此而下结论:中国的重点高校已经沦为二流大学。杨卫对此明确表示:“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杨卫对记者说:“我去香港的大学考察过6个月,也考察过台湾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说实话,港、台的名牌大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确实在教授水平、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等主要指标上优于内地的名校。当时,内地高校的教师进修也包括去香港的大学。而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去的访问学者是看不起的,内地去的访问学者所得的工资只有香港本地同级教师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但这种状况如今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现在,内地的几所重点高校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了香港的大学。在办学经费上,内地的投入也已经不比香港少,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是30亿港元/年,清华大学如今是37亿人民币/年。香港的资金投入有大半是用于教师的工资,而内地的投入则只有20%左右用于工资,因此,内地教育投入中对科研的投入大大超过香港的大学。
“当然,香港的大学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内地的高校学习,比如他们对师资的选择比较严格,一个教授职位往往有二三十人乃至上百人来竞聘,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赞成教授只研究不教学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比较关注的是中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所聘任的教授的实际水平。
对此,杨校长表示:“教授聘任的标准,我个人看会越来越严。这取决于大学自身。如果一所大学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在某些学科上处于领先或领军的位置,并有充裕的财力,那么,来应聘的教授一定会多,对教授选择的余地越大,好教授应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他还表示:“浙江大学未来的教授结构一定会有所改变。现在浙江大学的教师有一大半是浙江人,或者是浙江大学自己培养,因为学业优秀,留校当了老师的助手,在教学或科研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后,最终成为浙大的教授。这种结构今后会改变。聘用的新人一开始就可能不是助手,他们需要显示自己的学术潜力,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新的学科,并逐步与现有的教师队伍相融合。这样的聘任机制适应于激烈的人才竞争,也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杨卫说:“我不赞成教授不上课。这也是我一贯的主张。从教授类型看,有一种是教学研究结合型。而教学研究结合型应该是大学的中坚力量,大学最主体的部分应该是这部分教师。”
大学应从实业中退出
两年前,潘云鹤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曾经对我国的大学办实业现象提出过批评,并设想将“浙江大学”从所有挂浙江大学名称的企业名中全部剥除。
杨卫就此话题说道:“大学办实业是历史的产物。大学办实业在促进工、农、医等应用性学科的建设上起到过积极作用,教师的部分科研成果得到了应用。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大,包括公司的责任和学校的责任难以区分,大学拿着纳税人的钱再来办实业与纳税人争利,等等。因此,教育部已经决定大学与实业剥离,并在清华大学搞试点,清华同方和清华紫光已经改名为同方和紫光。浙江大学的剥离也在进行之中。我个人认为,大学从实业中退出是应该的。”
(本报记者 万润龙)2006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