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06年暑假,上万名浙大学子奔赴祖国各地,投身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沉下去,再沉下去,他们奔赴西部,走访农村,带着大学生们的眼光了解当今的中国乡村现状,或结合专业知识为当地政府解决切实难题,或带回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学校寻找答案。在西行路上,在乡野田间,浙大学生们看到了更多的理想付诸现实的闪光点。破解了蚕宝宝的“铁蚕”病 实践现场:浙江大学赴广西宜州博士生报告团(广西宜州曾是浙江大学西迁时所到之地,当时称“宜山”。2006年7月26日至31日,浙江大学10个学院的12名博士生组成博士生报告团赴当地进行主题报告等形式的交流服务。)
播报员:浙大动物科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二年级博士 黄凌霞
上任宣言:我对蚕桑很有热情,广西宜州的蚕桑种植史不及杭嘉湖平原悠久,技术发展还比较落后,但对于一个非常适合蚕桑发展的水土来讲,是一个新兴之地,很希望为当地办点实事!
实践经历:初到宜州,状况和我在实验室想像的完全不同,虽说这里的蚕桑基地面积已经全国第一,但配套技术没有跟上,卫生条件不理想,很容易暴发蚕病。
蚕农听说我们要去作报告,很激动。我们刚到,就看见村长和村民拉着一块欢迎的横幅等我们。炎炎烈日下,300多位蚕农神情专注地听我们从头讲到尾。我读博士时负责编写一本全国性的月刊《蚕业信息》,这次带去的50本被一抢而空。回答蚕农的提问时,他们关心最多的,就是蚕宝宝得病的事。当地科协拿来一条瘦小的蚕宝宝说,宜州80%死去的蚕宝宝都得了这种病,长到一定程度就不会长大,更不会吐丝结茧,人称“铁蚕”。科协工作人员认为蚕宝宝是受病毒感染,试了很多办法,也不见起色。我们对蚕宝宝进行初步解剖,反复讨论后认为,蚕宝宝得的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细菌感染,必须改变治疗方法。我们还发现,大部分蚕农喂蚕时相当粗心:叶子没有擦干就喂,蚕宝宝就容易吃坏肚子,很小的蚕宝宝喂的叶子很老,蚕就不容易消化。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桑叶上涂些牛奶或者豆浆后蚕宝宝吃,吐出来的丝会更白,其实这会影响蚕丝的品质。这些问题,我对蚕农一一解释之后,他们都信服地点起了头,让我很有成就感。一个星期的实践很短暂,只能算是基本的“扫盲”,当地蚕农对知识的渴求一直让我很牵挂。我向当地市委办约了稿子,详细介绍宜州的蚕桑情况,现在我已经把这篇文章挂在农业部下属的一个网站《蚕丝在线》上,让更多的蚕桑界农人来关注宜州这个地方。我还想争取机会再去宜州,做更深入的实地勘查。
实践回望:在实验室,我们关注的是国际前沿课题的发展,是如何去培养好的品种。对我这个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的博士来说,虽然每个月要编写全国性的蚕桑刊物,但到了实地真真切切看到过才发现,从前掌握的信息还是很表面的。如果真正想为农民做点事情,还要思考得更多。
苗寨孩子的图书馆有眉目了 实践现场:浙江大学赴贵州实践小分队(浙江大学15位大二、大三的学生赴贵州进行“求是之旅”实践活动。7月16日,实践队抵达苗寨进行支教)
播报员:浙大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王佳乐
上任宣言:不做短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支教,要做就要和长远的助学计划结合起来!
实践经历:7月在贵州苗寨,我们15个人分组,平均每天走30多公里山路,挨家挨户调查当地的教育状况。得到的情况太令人震撼!有的学校6个年级100多人才5个老师,唯一的体育用品是一只篮球;有的学校建在山顶,全校154位学生和6位老师都挤在一间30平方米的木屋里住;有的学校建在没有遮拦的悬崖上,老师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意外……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孩子们的眼神,饱含了知足、好奇与期待。当时我感觉,对那边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能享受和东部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就好了。他们的心愿很朴素,建一间图书室、或者砌一堵围墙,或者在他们上学的路上修好一座木桥……
要帮这些苗寨孩子完成心愿,我们合计了一下大概需要十几万元。回来后一个星期,我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整理调查报告。然后,我们坐公交车在杭州搜罗,一家家找赞助单位,10天下来,每个人光坐公交车就花了100多元。但绝大多数策划方案都石沉大海。一些大的企业根本没办法见到老总。一次我们在一家企业门口,保安不让我们进,我们就在门口等,忽然我有了主意,到地下车库去等,根据老总的车肯定是好车去守候,结果我们认错了很多人。
一天,我们4个人很累很绝望地走在杭州天目山路上,忽然眼前一亮,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保安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市场部的沈主任。我们说明来意后,正要给他看当地学校的调查报告和孩子的照片,他说不用了:“孩子的照片放着,我知道那边很穷,看到照片会伤心,你们需要多少书?”我们一下子觉得运气太好了!他答应赞助我们1000册图书,每册图书价值在10元以上。
找人赞助很难,毫无头绪的时候,我们忽然想到了在贵州有一面之交的一位老板。这位老板在杭州做服装生意,我们在贵州时,他也正好带企业员工出来旅游,我们在同一个餐馆碰到的,遇到老乡就攀谈过几句。他给我们留过一张名片,说在杭州有什么忙需要帮可以找他。接通电话后,那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他说会发动全公司员工捐款,并承诺赞助还差多少钱,会以公司的名义补足。
另外,我们还收到了两笔个人捐款,一位是退休的阿姨,一位是不愿意留姓名的中年妇女,他们每个人拿出了2000元。我们找到浙江省慈善总会和浙江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打算在他们的指点下妥善处理捐款。现在,帮苗寨孩子建图书馆的愿望已经基本有眉目了,我们定期会开一次会,和当地的校长通电话告诉这里的进展。
实践回望: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在贵州那边,我们不知道回杭州能做些什么,没有留下任何承诺。但是我们毕竟给他们留下了希望,我们应该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每一个人回来后都很努力。实践小分队很多人都是浙江人,暑假都没回过家。
10位村民注册了农民信箱 实践现场 :浙江大学赴湖州市新农村挂职村主任助理(7月,浙江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25名挂职“村官”助理,分赴湖州市基层农村走访农家,结对青年农民朋友,帮助村民注册和推广使用电子信箱)
播报员:浙江大学生仪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系 黄冬
上任宣言:我是镇上仅有的大学生,自身是工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对农民信箱的认识较为深刻!要么不去农村,要去就尽我所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
实践经历: 我在家乡——安吉天荒坪镇的井村做村主任助理。刚到镇上,就遇到了镇上所有的网络崩溃,我协助相关人员完成了网络修复。挂职村主任助理的事务才刚刚开始。
井村的村委会干部帮我在当地进行号召宣传,很多农民对“农民信箱”充满好奇,慕名而来。我在现场解答了村民的疑问,现场有10位村民注册了农民信箱!他们都是村里面的经济带头人,他们表示还要像我一样,“老师带学生”,让更多的村民用上农民信箱。在来到井村后,在与村干部和当地农民朋友接触、交流以后,我觉得应该为井村这样优良的投资之处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样才能将井村的产品、旅游景点、投资环境以更广阔的角度、更强大的力量走向世界,更加接近党和国家所期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开始收集井村各方面点点滴滴的材料,并在我自身走访村民、与其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和得到的收获的基础上,撰写井村各个方面的介绍,将它们作为电子宣传材料。在做完前期较为扎实的准备之后,我开始着手制作网页,在近两周的时间内,我放弃了休息时间,利用自己以前凭兴趣自学的网站制作技术开展制作工作。2006年8月7日,井村网站制作完成;8月9日,网站后期加工修改工作完成;8月10日,名字为“中国·安吉·井村”的网站正式在互联网上注册开通!当地分管信息的领导说,这是整个安吉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村级网站,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天荒坪镇政府还专门向学校党委和团委发了感谢信。我还听说临近的横路村电脑系统需要维护,我就每天骑车30分钟到横路村,修理维护横路村的计算机与网络。通过我的努力,该村的计算机与网络总算恢复了正常。
实践回望:井村盛产竹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注册农民信箱的虽然只有10个,但这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在这次挂职助理的实践中,我从头至尾都在以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当地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感到大学生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
(本报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王慧华)2006年9月10日
图为:在山顶上学的孩子们欢迎浙大的大哥哥大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