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古文校歌能否传唱 新校歌激起千层浪

发布时间:2006-09-28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8日电 据《今日早报》报道,“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一定不会想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他创作的浙江大学校歌会以电话彩铃、FLASH等形式表现出来。更不会想到,在70多年后,在浙江大学论坛上,一场教授“去歌”与学生“留歌”之激辩已经在十大热贴之顶。毫无疑问,这首文言文撰写的浙江大学校歌,目前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关注度。
    
    校歌歌词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前段日子,浙大生物科学专业的郑同学在拨通学院团委办公电话时发现,“嘟嘟”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校歌旋律。据悉,浙江大学于7月初推出了固定电话校歌彩铃,目前已在学校大部分办公室里使用。
    
    有不少同学称赞学校的这一举措,认为一个学校悠久的文化底蕴就应该在这小小的细节中体现。甚至,有同学不过瘾,还想把自己寝室电话和手机彩铃也换成校歌版的。
    
    这两天,校歌Flash大赛、校歌英语翻译大赛又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关注。
    
    环资学院06级新生唐颖在校歌Flash制作中学会了校歌:“在制作过程中,我听了无数遍校歌,但还是没有听厌,校歌的气势太磅礴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她还制作了不少素材来阐释自己对校歌的理解。
    
    负责校歌翻译大赛的一位老师已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学生们的作品了:“我希望能看到歌词表达流畅优美、琅琅上口,并适合校歌旋律演唱的英文翻译,真正地把浙大‘唱’给全世界听。”
    
    事件 文言文校歌突然“火”了
    
    校歌“去留”师生起激辩
    
    争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请问你读懂了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了吗?如果读不懂,我们回去学古文还是与时俱进,选择新的校歌?”近日,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教授王志成老师的个人博客差不多已被“踩平”。
    
    王志成教授认为,70年前用文言文撰写的校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过于艰深,校歌的语言过时,应当保留校歌中的“求是精神”,改用白话,建议重新征集新校歌。
    
    这一言论立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各种言论汹涌而来。
    
    “不知道您身为教授是否汗颜?事实上有很多本科生都会唱校歌,并且理解校歌!”
    
    “浙大的校歌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曲风清雅,歌词易懂却又意蕴深远,单从音韵上也是十分可取的……请恕我冒犯,如果读不懂校歌,便不配爱浙大。”
    
    尽管王志成一帖已在浙大校园内被讨论得十分火爆,不过昨天记者致电王老师时,他在电话那头的语气十分平静,“我知道,现在是不同意我的人多,呵呵……但我觉得大家把校歌讨论起来是好事情,至少现在更多的人关注校歌了!”至于是否担心自己的博客被“踩平”,他笑笑说:“没关系,让大家争吧。”
    
    说法 传统文化需要新载体
    
    浙江大学为何让彩铃、Flash与校歌“相遇”?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军的答案是:宣传校歌,让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校歌、践行校歌。
    
    据记者了解,浙大有学生在军训期间学唱校歌的传统,不过古典文献系的小叶至今还不能全部理解“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的涵义。
    
    尽管难懂,很多浙大师生还是觉得校歌很亲切,对它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人文学院合唱团团长刘维超,已记不清给同学们排练过多少遍校歌了。不过每次听校歌,他还是会有不同的感悟,校歌让他学会思考,求真务实。
    
    对于采用Flash和彩铃等手段演绎校歌的做法,浙大传播研究所汪凯老师认为:“用新形式来包装传统的东西,往往能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Flash、彩铃就是不错的载体,能够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校歌的内涵。”
    
    李部长指出:“新世纪的大学在于科技与文化并荣,一流的大学更注重自身独特的精神传承。浙大校歌的内涵,是我们每个浙大人的骄傲。校歌的再创作能弘扬求是创新的精神,展示浙大人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升浙大人知校、爱校、荣校意识。”
    
    他还告诉记者,从9月份起,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唱响浙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预计在10月份培训一批校歌练唱骨干,随后由他们带领普及学唱,逐渐在浙大形成人人会唱校歌的局面。此外,学校还会编制一本普及校歌的小册子。
    
    延伸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校歌
    
    老校歌意味精深,却因为语言载体年代久远,其中的典故、涵义艰涩而淡出了现代大学生的视野,而白话新校歌要传承当年老歌的意韵,却也是重大难题,早有学者以“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的说法,表示了对老校歌传唱状况的忧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仅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浙江大学,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学生们也面临着如何让悠久校园历史文化传承的考验。
    
    提起校歌,毕业于北大的研究生沈小姐回忆了很久后表示,北大历史中似乎还没有过被正式称为校歌的作品,“要出一首能准确呈现北大文化积淀的校歌,太难了”。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庄小姐表示,身边确实有不少同学不能完整地唱校歌,“但与白话文歌曲相比,确实还是老校歌有韵味”。复旦大学曾一度使用1988年集体创作的新校歌,但那“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的新校歌,显然比刘大白、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写的“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要苍白许多。最终,仍是老校歌一直被传承了下来。
    
    “我们的校歌已经有摇滚版了,唱着一样有味!”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男生小陶则表示,要校歌“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未必要把原来的文言文抛弃掉,他说,现在互联网上都可以下载到学生自己制作的“摇滚版”清华校歌,大大提高了校歌的传唱率。(2810301)
    
    校歌历史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典故,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还是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曾长期隐居于杭州西湖畔,一生不求闻达于世,他在儒学、佛学、诗歌创作等方面都颇有创见。马一浮的著作大部分是由其讲学而记录下来的笔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
    
    校歌翻译
    
    大学之大在于不自满学问的积累,就像大海一样容纳下千万条江河。学问的道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学海的边际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一方面讲事物的抽象、逻辑和理论,另一方面讲事物的实体、实践和实用。礼制,着眼于规范不同的社会生活,音乐,为的是谐和众多的天籁声音。要懂得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道理,就会拥有永远的智慧和无比的聪明。
    
    在伟大祖国的东南,有一所大学──坐落在浩荡东流的浙江之滨。著名的求是书院是她的前身,求是校训教导大家要永远求真。教学要像流水那样恒久不息、循序渐进,方能培养出经纶天下的俊才群英。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做到完全正确,更不要以为已经把真理穷尽。没有一项新的改革可以脱离继承,没有一件旧的事物不再需要更新。怎么来做到创新知识,革新社会?要揭露事物的奥秘,要率先为了人民。英俊的年轻有为的同学们,大家起来,努力争取成为博学多闻的人。大学生的使命贵在始终如一地学习,深入思考,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在我们的大学里既有文又有理,还有旨在经世济民的农和工。要综览全人类的知识,做到融汇贯通,进德修业,知道什么是终极、什么是根本,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那完美的乐章,像玉石受到了琢磨、金属受到了炼熔。要和平民百姓共命运来求得亨通,不要吝惜舍弃那只谋私利的一派一宗。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普天下都会来和我们友好认同。
    
    (陈伟 杨影) 200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