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捐赠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6-09-29来源:


    ●段永平:我不懂我们的文化为什么理解为捐赠就是生意,投入要获得多少收益。捐赠没有民族、国界之分,钱的额度、捐往何处、如何使用,都是根据捐赠者个人情况而定。至于钱多钱少没有本质差别。
    
    ●丁磊:对“捐大学为什么不捐希望小学?捐东部为什么不捐西部?”之类的问题,捐赠人难以作答。中国需要去面对捐赠这种行为。
    
    ●目前,由民政部批准的高校基金会有清华、北大、北航、东北大学等高校。这些基金会担负三个职能:向社会劝募、资金保值增值、项目资助与管理。
    
    ●巨额捐赠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税务。在我国,虽然2004年的政策规定,对文化交流捐赠可以免税,但至今没有具体执行方案,因而现在有些省可以免税,有些则不行。
    
    9月21日,4000万美元的捐赠额度把浙江大学旅美校友段永平、网易CEO丁磊推到了前台,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接到的最大一笔捐资,其新的捐赠理念对目前的捐赠大环境提出了挑战。
    
    捐赠两大新看点
    
    9月21日上午10点,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身着西装,在浙大学子和众多媒体的瞩目下接受了段永平捐赠的3000万美元与丁磊的1000万美元,两笔总额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
    
    这笔钱将用于6个项目:1400万美元在浙大设立助学基金;2000万美元设立等额配比基金;450万美元认捐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大楼;80万美元设立“段永平奖学金”;50万美元资助“浙江大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20万美元资助浙大信电系建设。其中,丁磊的1000万美元全部用于等额配比基金。
    
    有意思的是,在捐赠消息传出之始,丁磊并未打算露面。段永平反复鼓励:“为中国教育界作些贡献,这是做好事,没必要躲躲藏藏”,丁磊最后临时决定“挺身而出”。二人在记者见面会上对此解释,“国内捐赠大环境不好,压力很大”。二人还透露,这笔巨资实际上是“筹集募捐”,背后还有很多捐赠者不愿露面。
    
    此次捐赠另一大看点是:捐赠理念新鲜,“等额配比基金”要求浙大从其他渠道继续筹集社会捐资,助学基金要求学生10年后归还本金。
    
    段永平介绍,2000万美元“等额配比基金”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来的做法,这意味着,浙大从其他渠道筹集到1元钱,才能动用基金1元钱,10年内,浙大要“找到”2000万美元,才能完全支配这笔基金,但是,单笔项目不能超过100万美元,“鼓励小额捐赠,这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捐资教育”,段永平如是说。
    
    1400万美元的助学基金,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但并不以“贫困”论受助资格,申请此助学金的同学,需具备这些条件: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三分之二,补考科目不超过一门;家长要知情,不能借助学金进行高消费,没有考试作弊等非诚信行为;毕业10年后,将本金及利息归还到基金,利息按银行大额存款利率计算。
    
    对于要求学生10年后归还本金及利息,两位捐赠人的解释是,此举希望基金是可持续的行为,依靠还款,基金以接力棒的方式循环运营下去;经济独立后归还“所借”,10年的时间足够,而且可培养学生自立习惯,以及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炮轰国内捐赠大环境
    
    交流中,丁磊言语不多,每当段永平提及“压力很大,国内捐赠大环境不好”,他只是微微颔首。
    
    为此,段永平解释:“国内还没有形成好的捐赠文化,要捐钱到国外,人家会说,怎么不捐国内呢?朋友可能不满,‘我买房还困难呢,你那么有钱,怎么不帮我一把呢?’”他不得不反复强调,“慈善是非常个人的行为,很正常的行为”,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今年7月,美国传出消息,中国富豪段永平中标“股神”巴菲特的公益竞标午餐,标价62.01万美元,打破去年的35.11万美元的最高纪录,午餐时间排在明年5月。此竞标午餐自2000年设立,主要用于募集善款、资助贫困和无家可归者。
    
    消息传到国内,恶评如潮。网络上谈起“段菲特”大多口吻讥讽。很多人问:“段永平有钱了,怎么尽往国外砸?一顿饭吃掉1600个中国农民一年的劳动成果”;有人讥讽他为“段求恩”,“他像白求恩那样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把取之于中国的财富舍近求远地赠予外邦,而罔顾眼前那些看不起病和念不起书的同胞”。
    
    段永平感到非常困惑,作为单纯付出的捐赠,为什么会遭遇此次反应。“每个人都不是上帝,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只能做伸手可及、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请巴菲特吃饭,不是生意,我不懂我们的文化为什么理解为捐赠就是生意,投入要获得多少收益。”
    
    “在国内,捐赠的意思被完全曲解了。捐赠是付出的过程,只是用来表示一种感谢”,他说,捐赠没有民族、国界之分,钱的额度、捐往何处、如何使用,都是根据捐赠者个人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捐赠者希望捐钱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至于钱多钱少没有本质差别,并非捐钱多的人就比捐钱少的人更了不起,二者逻辑上没有区别,心意一样。
    
    丁磊表示,对“捐大学为什么不捐希望小学?捐东部为什么不捐西部?”之类的问题,捐赠人难以作答。“中国需要去面对捐赠这种行为!”
    
    新理念挑战基金管理委员会
    
    “我们国家捐赠文化才刚刚起步,和国外差距很大”,负责对社会筹资进行管理的浙江大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美凤称,此次捐赠的理念给她的工作提出了挑战。浙大今后十年要筹集到2000万美元、至少20个项目的社会捐资,才能支配段永平的配比基金。这个任务在当前不成熟的捐赠文化背景下,是一项大挑战。
    
     张美凤介绍,巨额捐赠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税务。在很多国家,教育捐资可以免税,在我国,虽然2004年的政策规定,对文化交流捐赠可以免税,但至今没有具体执行方案,因而现在有些省可以免税,有些则不行。另外,在国外,教育基金会可以公开在社会募捐,而在我国,校内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型基金会”,不得在公共场所自行组织社会募资活动。
    
    “目前还是在起步阶段”,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黄建华说,随着教育捐赠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逐渐建立起来,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不过,对张美凤来说,挑战还来自劝募、帮捐赠者管理好每一笔资金的使用等具体操作。这既有捐助意识问题,也有队伍建设问题。
    
    “筹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黄建华说,清华大学从创办伊始,就与社会捐资结下不解之缘,从金额来说,企业家是捐助的重要成员,不少人已经为清华的学校建设及学子生活学习提供了帮助。
    
    他们将是基金会劝募的重要人群之一,建立起专业水准、有文化素养、热心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并懂得一些心理学、语言沟通技巧的队伍,变得很迫切。
    
    清华大学于1994年建立起国内教育系统第一个独立法人资格的基金会,以专人负责项目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募捐、资金管理。目前,由民政部批准的高校基金会有清华、北大、北航、东北大学等高校。另外,还有一些由本市或本省民政局(厅)批准的高校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担负三个职能:向社会劝募、资金保值增值、项目资助与管理。也有一些高校,社会捐资由校友会或学校发展委员会兼管。
    
    社会捐资成为分担教育成本的重要部分
    
    捐资高等教育,在国外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不少名校1/3甚至1/2办学经费来自社会捐资。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每年的社会捐助占办校经费的一大块。
    
    在我国香港,政府部门每年拿出几个亿,为高校设立“配比基金”。各高校争取到一份社会筹资,政府即从基金中按1:1比例,拿出等额资金配给该校。这几年,比例增长到2:1,即高校如果希望从政府基金内拿到1元钱,则需要从社会筹资2元。现在香港有关部门每年拿出10亿港元用于此。
    
    国内高校近年接受社会捐资数有了很大增长,并呈现几种趋势:最高金额不断攀升,清华大学1994年接受的最大一笔资助为200万美元,目前最大一笔将近2亿元人民币;越是知名高校,得到捐助的项目越多、金额越大;捐资项目向多样性发展,从最初专注于认建大楼发展到今天奖助学金、人才引进基金、学术发展基金、国际教育基金等。
    
    2005年,杏琴园教育基金向浙江大学捐赠人民币1400万元,用于在浙大设立“安中科技奖励金”专项基金,奖励浙大每年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的科研项目完成者,年奖励总额为70万元人民币。今年5月25日,台湾潘氏企业集团、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董事长潘方仁先生将1亿元人民币捐赠浙大。
    
    一位出生于湖南的美籍华人,在清华大学设立“盛氏女儿基金”,指定受助对象必须为女性。1994年,清华大学设立“清泉基金”,得到极大关注。一位中学生,省出自己的5元零用钱,捐到基金内,希望“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帮哥哥姐姐们一把”。
    
    “捐助理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张美凤称,从浙江大学的情况来看,最初捐助者倾向于建设大楼,因为可以实实在在看见,更容易确认捐资的使用情况;到上世纪90年代末,奖助学金、人才基金等项目越来越多,很多捐资人开始向“软方向”倾斜,与受助学生及管理部门有很多对话;今年,段永平的配比基金及要求接受助学金的同学归还本金,则起到了引领捐赠文化的导向性作用。
    
    段永平称,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回馈社会是必然行为,作为浙江大学的毕业生,“现在有能力了,希望能尽我所能,回报母校”。在客观上,捐赠行为动机无处不在,就看捐赠文化与环境能否将这些捐资吸引过来。这不仅是对浙大的挑战,也是对国内所有高校的挑战。
    
    (李爱华 温新红 单泠)200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