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村简介 花园村地处浙江中部的东阳市南马镇,人口4310人,面积5平方公里。解放前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87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20.86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6520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称号50多项。
这两年,花园村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到花园村考察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省里、市里的领导来了,兄弟省份的干部来了,记者、作家来了,摄影师、画家也来了……有人羡慕着花园人的幸福生活,有人描绘着花园的美好蓝图,也有人惊叹于村书记的大手笔投入……而黄祖辉教授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别样的花园。黄祖辉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农村不但发展差异大,类型也多。有的村里没企业,有的村里有企业;有的村有集体企业,有的村有私营企业。这些年浙江经济的大发展,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但黄教授认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浙江的“私营”在某些方面却比不上江苏的“集体”,如何让这么多的私营企业都投身新农村建设,是浙江要思考的问题。
花园村在这方面成了成功的典范。花园集团是家私营企业,花园村书记是集团的最大股东。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累计拿出了2个亿包揽了村里的水电气路、学校医疗等基础设施。村民优先到企业上班,企业带动农民致富。黄教授惊喜地总结到花园村在体制和利益上,很好地处理了企业发展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这种通过企业自身发展,自我积累,进而直接“以工补农、以工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良性发展的路子,不仅需要鼓励,更要总结和推广。
通过上述这种“以工强村”的路子,原来的“小花园”,已经是初具雏形。然而花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没有小富即安。黄教授评价花园的新农村建设是“起点高、标准高、效率高,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004年10月,根据东阳市行政区域调整规划,花园村与周边南山、西田、方店等9个村,组建成立新的花园村。并村后,人口增加了近10倍,区域面积扩大了5倍,花园村民的人均收入却从3万6千多元一下子降到了1万6千多元。
对于并村,老花园人不理解,怕别人拖后腿;新花园人也满腹疑虑,怕成为花园的“二等村民”。面对村民的种种担心、疑问和猜测,花园不搞特殊化,实行了“五统一”,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政策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实施。这五个统一,凝聚了新花园的人心,又大大拓展了老花园的发展空间。黄教授则认为,花园的并村为“经济发达的村如何带动周边相对欠发达的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命题提供了经验。
如今,按照《花园村总体规划方案》,花园村总体分成三产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平安居住区、高科技工业区四大区块。在合并后的短短一年间,花园拆除民房800多间,安排新建房屋900多间,总长10.5公里连接十个小区的九条马路已基本完成,占地14690平方米的花园粮油农贸城已建成开业,花园医院正在加紧施工,准备于今年年底建成开业……
如此之大的建设力度,群众的满意度却还很高。花园怎么做到的?黄教授认为,重要的一条是不让农民吃亏。除了推行“五统一”,花园还有很多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用科学的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将村庄经济和公共设施投入紧密结合、同步进行,既改观村容村貌,又增加了500亩农地。又比如,花园为农业的家庭经营者设立“门槛”,提出“年龄和责任”要求,让那些年龄超过60岁,没有能力和精力来从事农业的农民洗脚上岸,同时及时引入补偿和社保替代制度,从而优化农业经营者的结构。
黄祖辉教授最后总结,花园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花园村,离不开邵钦祥这位不断创新、愿意奉献、善于管理的带头人,他所确立的“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理念,“奉献、公正、公平、公开”的行为准则,是花园村不断发展的关键。
(郑盈盈)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