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大学(一)

发布时间:2006-11-24来源: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浙大是杭州的金名片
    
    熟悉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人,也许在很多场合都听到过他说的这句话:杭州不仅有西湖,还有浙大,这是杭州的两张金名片。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杭州与浙大的战略合作已有6年了,昨天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委员会又召开了第五次会议。
    
    晚上六点多,整整开了一天会的他又要面对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
    
    浙大是杭州的智库
    
    “杭州是一个没有地矿资源、没有港口资源的城市,但杭州有两样东西是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一是环境,二是人才。杭州拥有以浙大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学府。所以杭州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无论落实哪个第一,都离不开浙大。浙大就是杭州的人才库、智囊团。”
    
    记者旁白:杭州“沿江跨江发展”战略最初就是由浙大教授马玉祥提出的,江南大道上的智能红绿灯是浙大副校长褚健的作品……杭州大大小小的城事中经常采纳浙大教授的建言。不仅如此,杭州市政府的大门也向大学“敞开”:浙大许多教授担任了杭州市政府的顾问,如浙大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就是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综合组组长。
    
    现在浙大每年毕业生近万人,其中有一半留在了杭州。在人们眼里,浙大留在杭州的毕业生越多,越能显示杭州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对浙大实行“四优先”
    
    “浙大要成为软、硬件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杭州市支持浙大发展义不容辞。杭州市对浙大将实行‘四个优先’:一是办事服务优先,把浙大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二是政策享受优先。坚持‘同城待遇’,让浙大所有单位和企业都能享受杭州出台的所有相关政策。三是经费安排优先。对浙大合作项目,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等,在经费上都优先安排。四是人才引进优先。杭州引进人才首先面向浙大,优先吸收浙大人才到杭州工作,使浙大真正成为杭州智库。”
    
    记者旁白:最近在浙大医学院紫金港新校区落成典礼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建红高兴地说,有了新校区,很多教学和科研计划终于可以开始实施了。现在医学院的教授每人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学生跨学科的选修、副修等也不成问题,而以前五、六个校区分散开,跨学科教育很难实行。
    
    知本+资本
    
    杭州要打造“和谐创业”模式。就是以高品位生活实现高质量创业,载体就是“天堂硅谷”和“东方休闲之都”的统一。杭州的创业模式与温州、苏南创业模式不同。从企业家角度来看,温州是“资本家”模式,属于资本资产型;苏南是“知本家”模式,一批知识精英在外企打工,有的甚至担任总裁、总经理。而杭州是“资本家+知本家”类型,一批高科技企业包括软件企业、网络企业,既有资产,又有知识。浙大不但能培养出学者、教授,还能培养出知识资本型企业家,这是杭州推进“和谐创业”的关键。
    
    记者旁白:也许当浙大成为“东方斯坦福”的那一天,杭州距离“东方日内瓦”也为期不远了。
    
    俞熙娜/文 2006年11月24日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顶天立地”助杭州
    
    冷静与激情,作为一位专家型校长,作为浙大新一届校长,我们在杨卫身上看到了这两者气质并不冲突,这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50后院士”,在他学术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间,初踏江南,和他的团队一起,正在规划着“顶天立地助杭州”的新文章。
    
    一半科研经费来自地方
    
    “我来浙大才3个多月,正在边走访边了解。学校、企业和政府,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个三螺旋紧密结构。浙江人杰地灵,让高校萌发科技创新的冲动。浙大得益于杭州这座城市的魅力,在‘地利’方面得到杭州诸多好处。有一个数字我印象深刻,浙大的科研经费中有一半左右是从地方得来。我们学校专门设有地方合作处,为在其他国内高校不多见,我们与全省11个地级市都有合作协议。”
    
    记者旁白:2002年,市校双方启动了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专项研究项目,杭州市每年拨专项研究经费40万元,以解决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2002年,杭州市拨出科技经费设立“5112工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浙大与杭州市企业共同实施的科技项目。
    
    这一系列机制、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拓展了市校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市委书记关心紫金港
    
    “我听张浚生同志说,1998年四校合并的时候,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主动和他提及浙大新校区选址的事,陪同他们走访周边郊县,当时,三墩农居点还没有拆迁,环境有些乱,但进去一看,地方很大,还有一片湿地,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现在这片湿地我们保护得很好。
    
    在下一步建设中,浙大准备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大型医学中心,杭州市也准备在紫金港和西溪湿地之间打通,开出科技园、旅游区,盘活城西。”杨卫说,“在浙大的发展与杭州市的发展规划上,有许多‘交相辉映’之笔,这也是让我这几个月中感受很深的。”
    
    记者旁白:2001年9月18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工程建设举行了开工典礼。
    
    通过杭州市的积极努力,浙大湖滨校区地块以24.6亿元的高价顺利挂牌出让,为新校区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4个80%值得说
    
    “浙大有4个80%值得说说。一是浙大承担了80%的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二是浙大与杭州市企业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三是浙大参与了杭州市80%的农业科技项目,并与杭州市80%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四是杭州80%的高新骨干企业与浙大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要有高端的技术,才能脚踏实地为杭州服务。”
    
    记者旁白:喜爱读外文小说,喜爱把《小说月报》放在枕边的杨校长,向我们提起马一浮创作的“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唯学无际,际于天地……树我邦国,天下来同!”他感动它的大气和对心灵的撞击,更有一种责任在肩头上滋长。
    
     记者 徐澜 俞熙娜/文 2006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