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大学(二)

发布时间:2006-11-24来源:


    学术,是城市的智囊
    
    (浙大人文社科处处长 罗卫东教授)
    
    与美丽的杭州一起成长,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城市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很多浙大人的心愿。记得在杭州市委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大会上,我代表社会组发言,讲了自己的感言:浙大人生活在杭州是很幸福的,浙大建在杭州是幸运的;要尽自己的努力,报答杭州以温柔而宽阔的胸膛对浙大和浙大人的深情拥抱。
      
    在四校合并之前,各校与杭州市的合作就具有良好的基础,当时的杭州大学,以马裕祥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提出了杭州城市跨江发展战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杭州市领导的采纳。
    
    四校合并以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浙江大学发挥学科齐全、综合优势明显的特色,积极参与杭州的建设和发展。
    
    1998年底,合并伊始的新浙江大学即和杭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建杭州发展研究会,延请了一大批既有专业学识又了解杭州、热爱杭州的教授作为智囊,力图为杭州发展提供可持续、规范化的智力支持。
    
    1999年,启动了杭州城市特色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
    
    2000年,在杭州市发改委的支持下建立市校合作专项研究基金。
    
    2001年,开始分批完成“住在杭州”综合研究。
    
    2002年,启动杭州人文精神与现代创业研究。
    
    2003年,与杭州市委有关部门一起合作,发起杭州文化、生活、创业典范的评选活动。
    
    2004年,与休博会办公室合作成立浙大东方休闲研究中心,深度参与了休博会的筹办和国际学术模块的运作。
    
    ……
    
    回顾“十五”以来杭州市发展理念的形成、巩固和推行,无论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一杭州新人文精神的概括,还是“和谐创业”这一全国领先的发展理念的确立,一系列使杭州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决策和思路,都凝聚了浙大教授的智慧和汗水。
    
    为了更好地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杭州市委政研室、杭州市发改委等部门都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委托研究。五年多来,据不完全统计,浙大人先后完成的咨询项目百余项,课题报告百余份。这些报告的内涵大至打造“天堂硅谷”的战略,小到城市地名的保护和规范,覆盖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大部分课题成果都已经转化为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若干重大决策的依据。杭州城市发展特色和形象定位、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杭州城西示范区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工作方式上,从不定期的头脑风暴聚会,到每个季度的工作例会,再到课题招标和评审会;在组织方面,从最高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到各种小型的工作小组;在资源保证上,既有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专项经费,也有学校对研究的各种配套投入。多年来,浙大学者和杭州市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基本构建了多样性、网络化、矩阵式的良性互动工作平台。
    
    为了配合杭州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的战略决策,浙大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组织力量建立“浙江大学生活品质与和谐发展研究评估中心”等平台,以期将政学产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提高到新的水平。
    
    
    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本报记者 陈骥)
      
    城市快速发展,使得长期制约杭州前进的空间矛盾浮出水面。总人口250万左右的一座城市,城区面积仅683平方公里,列全国省会城市最后几位。杭州陷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尴尬。
    
    寻求发展空间的杭州人把目光投向城市东侧“万群风马骤银鞍”的钱塘江。
    
    以马裕祥教授为科题组负责人的原杭州大学“杭州城市跨江发展研究”课题组,其课题成果于1993年完成总报告和9个专题研究的初稿,并于同年正式出版。这项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杭州市领导的采纳。
    
    2001年,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划入杭州;杭州城市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一跃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个区域性大都市。
    
    杭州市从西湖时代开始走向钱塘江时代。
    
    钱江新城在钱塘江北岸正式动工,这里是杭州未来的会展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和商务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等已经相继落户钱塘新城。加上规划建设中的下沙副城、滨江科技城,一个以钱塘江为轴线,沿江、跨江多组团式的城市格局已见雏形,呼之欲出。
    
    
    唤醒古运河
    
    (本报记者 陈骥)
    
    京杭大运河,在国人心中,她与万里长城齐名,在世界上的名气超过西湖。她的桨声灯影流进了杭州人的梦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坐船沿京杭运河南下,老百姓有一句“臭气来,杭州到”的俗语,运河杭州段昔日的辉煌渐渐暗淡了下去。无数慕名来杭的游人,有多少人会专程前往运河之畔去领略她的风采?
    
    受杭州市的委托,2000年,以浙江大学王嗣均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了杭州市“十五”计划重点课题《京杭运河(杭州段)功能及沿河地带开发基础研究》课题报告。这项研究站在杭州城市21世纪发展的起点上,对运河及沿河地带现阶段的综合整治和今后的规划、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总体思路。
    
    2004年8月运河桥梁整治工程正式启动。“要搞好运河桥梁改造与整治,使每一座桥都成为运河上靓丽的风景,一桥一景。”
    
    2006年10月1日,历时近3年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一期工程正式竣工。坐落于杭州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总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掀开神秘面纱,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综合反映运河历史与文化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城市有水则灵。西湖、钱塘江、运河共同构筑了杭州美丽的城市空间。
    
    
    精致和谐 大气开放
    杭州精神是如何概括的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杭州市委,提出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就是杭州的人文精神。
    
    “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蓝图甫定,杭州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与之呼应?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对此破题,探讨新时期杭州的人文精神。
    
    来自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比较倾向于用“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八字概括新时期杭州的人文精神所具的内涵。它的具体含意是:在新的时空背景下,杭州人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更要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使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不竭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
    
    “精致和谐”是杭州传统的人文特色,以往一提及它,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暖风熏得游人醉”之类的画景,似乎杭州更多的是作为游玩、生活休闲的城市存在,而事实上,在杭州的历史上,不仅有精致和谐的一面,也有大气开放的一面,岳飞、于谦、龚自珍等都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兼有诗人气质的爱国者。
    
    (本报记者 陈 骥)2006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