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大学(三)

发布时间:2006-11-24来源:


    大学气质浸入城市生活
    
    社会学家曾做过一个粗略计算: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至少需要一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来支撑,否则大学的生源及相关的所需条件就无法得到满足。
    
    这个数字非常简单地为我们勾画了大学对城市的依赖性。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个专家为我们指明过,一所大学究竟能为多大规模的城市提供怎样的服务?
    
    尽管城市社会学家们都很明白:任何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都无法想像可以缺少像大学、医院以及图书馆这样一些现代文明标志性机构的支撑。
    
    一所大学对于它所在城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也许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是,每一位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中的居民,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会来体会这座城市因为拥有它自己的大学而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意义。
    
    前几日,我在银行办事时,随便询问了一下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伯,他跟我说他的白内障就是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好的,而他的女儿毕业于浙大附中……
    
    当然,对于杭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浙江大学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融入,一种浸透在这座城市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含量:从政府决策咨询,到经济发展谋划;从自然环境的治理,到人文素质的提升;从打造城市品牌,到培育生活情趣;从传统文化保护,到现代交通整治;从人大政协的提案,到百姓桌上的瓜果蔬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肌体上人为构筑起来的聚居地,它始终都面临着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的挑战,大学的责任正在于此。
    
    也许并不是每一位杭州市民都能直接意识到他(她)身边的“浙大”,但“浙大”却不能不融入杭州人的生活:开车行驶在繁华大街上,“浙大”人会想到如何根据“我们”特定的路况来更有效地调控红绿灯;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边,“浙大”人在思考如何能让西湖水保持清澈、流动……
    
    路易斯·芒福德这位城市学大师曾经把城市比作“社会活动的剧场”。他认为,包括艺术、政治、教育、商业,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戏剧更具有影响,精心设计的舞台能够尽可能突出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出效果”。
    
    如果我们借用他的创意,那么在杭州这个“舞台”上“浙大”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想,她应该是一个积极活跃而又无言对白的角色。
    
    
    水自钱塘来,水往西溪去
    
    自从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完成后,全新的湖景带给天南海北的游客更美的感受。
      
    很多游客都会好奇地问:“西湖水是从哪里流进来、又流向哪里?”
    
    的确,今日之西湖,已绝非往日之泄湖。进入21世纪,西湖水是从钱塘江引入,又流向西溪,每30天为一个周期。因此,西湖的水更清,西湖的景也更美。
    
    1999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旨在提高西湖水质。
    
    2003年8月,浙江大学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开始了“引配水方案优化和引水效益评价”,对西湖水体进行流场及水质演变等方面的测试与理论分析计算的研究,预测分析西湖引水后的水体推移及浓度场。
    
    参与引配水方案优化的浙大胡云进老师介绍说,西湖的水质超过10天不引水置换,就会恶化。他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换水的过程最优化,也就是流速分布合理,尽量减少死角。
    
    研究人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带着仪器设备,在西湖上定点测试、取样,在完成现场实测后,对数值模拟的流速场进行验证,在确信数模可靠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多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经比较调整合理的引配水流量分配。
    
    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胡老师他们还结合试验研究成果对入湖污染物负荷来源进行分析及测算,包括西湖底泥释放、入湖溪流携带、钱塘江引水携带、湖面降雨尘埃携带及点源污染等等。
    
    
    “小芳西瓜”能当足球踢
    
    浙大农学院瓜类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专家张明方是今年夏天的大红人。他研究培育的“小芳西瓜”,因为“可以当足球踢”,成为瓜商和市民的最爱。
      
    张明方教授的“小芳西瓜”就种在萧山农业示范园区里。从外表看,“小芳”长得小个头,花纹秀气,外形椭圆,平均重1.5公斤。但是,如果让“小芳”和“拿比特”比试一下,就完全是两种状况了。
    
    “拿比特”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小型西瓜,类似早春红玉。张明方教授说:“拿比特就是拿来比比看特别脆的意思。”他把两只西瓜正面相撞,结果是“拿比特”裂了一条大口子,“小芳”却安然无恙。
    
    据实验,“小芳”的瓜皮实在坚韧,往它上面站两个体重60公斤的人,依旧毫发未伤。
    
    当然,好吃的人们最关心“小芳”的口感,会不会也是坚韧无比呢?张明方教授说,瓜不容易破并不意味着皮厚,他拿起刀轻轻一切,“小芳”应声两半,露出血色一般的红瓤,口感是水多瓜甜,绝对原生态。
    
    从1999年张明方教授开始研究,如何在保证口感和外观的前提下,把西瓜皮弄得坚韧一点,更有利于运输。而在瓜商眼里,“小芳”的坚韧品质真是解决了运输中破损的大难题。
    
    
    中国首个“基因门诊”在浙一开诊
    
    从2005年10月8日起,中国首个“基因门诊”在浙医一院开始试诊,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把最先进的基因技术带到了杭州。
      
    “基因门诊”其实是遗传和基因组的一个通俗的称呼,它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共同筹建,是我国首个“科研、教学、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基因组医学平台。
    
    浙医一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祁鸣说,基因检测能明确告诉你有没有携带致病基因。当然,检测到了疾病倾向也不代表疾病肯定会发生,但这绝对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基因检测的收费怎么样呢?假如是测高血压,一个位点需要600多元;测老年痴呆症,需要测两个位点,价格为1200多元;如果家族中有人发病,就可以知道发病的位点,那测一个位点就够了。
    
    今年10月24日晚,浙江大学举行隆重仪式聘请有“世界基因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为浙大名誉教授。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具有双螺旋构造。这项发现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发现。为此,沃森与克里克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同时,今年的“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就在杭州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国际基因科学家在杭州启动全球肿瘤基因组计划。该计划意义重大,它的目的是把所有肿瘤基因分子机理探讨清楚,为人类今后治疗并最终战胜人类肿瘤疾病提供依据。
    
    
    “绿波带”让江南大道畅通
    
    江南大道,位于杭州滨江区。
      
    在这条路上开过车的人,可能会庆幸自己的“运气”:走完这条长达10公里,共有15个红绿灯、3个黄闪灯的繁忙大道,居然一路绿灯,费时不过9分钟!而如果按照一般的正常行驶状况,汽车要完全通过该路段至少需要20分钟。
    
    司机们可能想不到,他们的“运气”其实来自中控集团自主研发的一项新技术——双向“绿波带”协调控制技术。有了这种“绿波带”,只要车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可以一路绿灯通过整条道路。
    
    专家们是这样解释“绿波带”的:即在一个区域或一条道路上,将纳入控制范围的信号灯全部归入计算机控制系统,并使用先进的计算方法,根据车流量科学合理地指挥交通。从被控制的主干道路各交叉口的灯色来看,绿灯就像波浪一样滚滚向前,故被形象地称为“绿波带”。
    
    2005年4月,滨江区建设局和市交警支队滨江大队提出了建设江南大道双向“绿波带”的设想;2005年6月,中控提出双向“绿波带”建设方案,并开始系统建设工作;2005年9月中旬,双向“绿波带”控制系统开始试运行;10月18日完成最终控制方案的调整,并顺利投入使用。
    
    滨江区建设局傅国庆局长说:“有了‘绿波带’控制系统,一路绿灯也不会是空想了。”
    
    对于这套由中控研发的杭州市首个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使用后大家普遍反映效果很好。目前,中控正摩拳擦掌准备做下一条“绿波带”。
    
    据该项目负责人说:“如果有了几条平行的‘绿波带’,我们就能设计一个区域控制系统出来,那就不只是‘绿波带’,而是‘绿波网’了。车辆通行能力还会大大加强。”
    
    这仅仅是中控集团诸多自动化科研开发项目中的一项,而更多的高科技产品正在或者已经走上市场,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沈伟红)2006年11月24日